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浙江高考改革失败教训_失败的浙江高考改革
tamoadmin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1.新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新生挂科率高达30%!为什么?2.如何评价浙江新高考改革3.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高中学校目前遇到哪些困难与问题近日,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按理说成绩出来了,很多人暂时会松一口气,可没想到英语成绩公布不久便激起了千层浪。 许多学生表示居然出现“倒加分”的情况,成绩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有些成绩略差的学生反而出现高分情况。一时间事件持续发酵,不论
1.新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新生挂科率高达30%!为什么?
2.如何评价浙江新高考改革
3.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高中学校目前遇到哪些困难与问题
近日,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按理说成绩出来了,很多人暂时会松一口气,可没想到英语成绩公布不久便激起了千层浪。
许多学生表示居然出现“倒加分”的情况,成绩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有些成绩略差的学生反而出现高分情况。一时间事件持续发酵,不论是事件的亲历者还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都在网上炸开了锅。
面对质疑,11月27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英语科目考试成绩的说明》回应称,“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较高1次的成绩。在2018年11月刚结束的英语科目考试中,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英语科目考试成绩的说明》
此回应一出,网友们更加一头懵了,很多人都表示从未听过加权赋分的说法。梯方君首先想到的是上海高考综合评价录取中采用的类似方法,即将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各自的权重折算分数最后组成最终录取分数。
至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这种说法梯方君也不便评论,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对“倒扣分”的事件,网友们如此关注,最大的原因应该是高考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而且未来我们的亲人也会经历高考。
但是,在梯方君看来,该事件的正确打开方式除了督促有关部门给出合理解释或者解决方案之外,更应该意识到或许我们对高考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因为高考改革在推进,为了让人才评价标准不断趋于合理,不少地方的高考政策变得更为复杂细致。
即使是走在高考改革前列的上海市,高考新政策公布已有4年,毕业生已有两届,但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复杂的新政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与其在网上胡乱评论,有孩子的家长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下当地的高考政策。今天,我们针对上海高考政策,讲一下大家主要关注的问题以及个别盲区。
温馨提示:
1、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末增加了地理、生物的合格考补考;
2、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末增加了6门学科的合格考补考;
3、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末增加了7门学科的合格考补考;
4、取消了原先高三第二学期4月的6门学科的合格考补考。
合格考的地位
1.全市末位约5%的学生为不合格(说法不一,但很少比例不通过是确定的),基本上补考之后最终都会合格。2.合格考合格才有资格报考对应科目?的等级考,才能被高校录取。3.合格考因为很容易通过,总体地位不高。
我们知道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顾名思义,合格考主要区分在学业上是否合格,而等级考是要对学生达到的水平分等第的,并且将等第再换算成分数计入高考成绩,所以等级考一定是更重要的。
考试科目
考生可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
考试条件
对应学科的合格考合格方可报考,所以高一没办法参加,理论上地理和生物是同时允许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同时参加的。复读考生可以继续使用有效内的等级考成绩,也可以更换科目或重新报考原科目刷成绩,但必须先注销有效期内的相关科目的等级考成绩。
新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新生挂科率高达30%!为什么?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幕后有怎样的故事?钱报记者专访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揭密:为何试点是浙江
本报记者王玲瑛
这次新高考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最后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
教育部最后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
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刘希平厅长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
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1年,浙江高考招生率先尝试“三位一体”,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012年,浙江开始全面深化高中新课改,在普通高中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也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弹性学时,给学生更多选择权。
刘希平阐述,当时深化高中课改设计,是想为学生找一条多样
化发展之路。之前,在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教育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将来对他有益的、适合的东西。
2013年,浙江省提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使之升格到国家级考试要求。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
这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提供了制度支撑。
此外,浙江高考的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
“2009年的浙江高考科目分类,与当下高考改革方案的分类考试,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2011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提出的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相结合,与今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脉络上也是一致的;2012年,深化高中新课改,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刘希平说。
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浙江就这样一步步获得了“试点”资格。
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
因为想让学生有个性化选择
高考改革方案纷繁复杂,细节林林总总,但改革的内核却很清晰: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学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空间,使之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选择权,或者说选择性教育思想,是刘希平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期间,数不清在多少场合或会议中阐述过的教育理念。
在深化高中课改时,他就说过,“我自己想像,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这个“多少年的努力”,当时刘希平做了一个估计:10年。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这10年的预计,将大大缩短。
“高考确实是个指挥棒,它对现实教育影响很大,会倒逼高中新课改,给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刘希平把“选择权”比喻为理解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钥匙,理解选择权,也就理解了新高考。
“要理解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让孩子选,那么多考试机会让孩子选,就是想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文理混搭
,可以跨界,孩子不用苦苦地和自己的短板较劲,使他更多品尝到自己的成功。”
“我们现在都认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教育才适合孩子,我们很难事先设定,选择性教育,就是要在学和教过程中不断发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不是孩子的第一次选择,就一定是他的兴趣、能力,他也要靠选,靠试,然后调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老张家的孩子学奥数被自主招生了,我家孩子也去学奥数;老李家的孩子学钢琴被当作特长生招走了,我家孩子也要去学……家长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发现孩子的唯一性,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来事先设定。” 浙江新高考改革,昨天只是拉开了大幕,具体实施还有非常多的困难。刘希平目前最大的担忧是诸多期望值的冲突,“我理解,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很多期望值在当下无法满足,甚至很多期望值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专家希望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但家长也许希望有更多刚性要求,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我们只能不断探索,让制度向更合理,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去做。我想,未来总会越来越好。”
昨天公布的试点方案
前后修改了30多次
“从初稿到昨天方案公布,据我估计,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30次以上。”一位曾参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调研的中学校长昨天透露。
全程参与方案起草修改的一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钱报记者,2013年年底的方案,基本格局与现行方案一致,像不分文理、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等都没变,每次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早先的方案里,学业考试分等级,在等级制转换赋分时,原来的设想是5分一档,后来高中校长们提议,档次差别太大,后来改成了3分一档。
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方案征求意见,邀请最多的是高中校长,包括重点中学、农村中学、普通中学等学校的校长代表,然后是省里的意见,高校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一定范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等。
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保密要求高。一名中学校长说,“我们参加会议,都有保密要求,现场不能做笔记,不能录音,不得拍照,方案看可以,但不准外带,也不能做个别解读。”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模式的改变,引发学校管理要变革,传统班级、传统的教学流程、课时安排,都要重新设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选择。”一名校长说,这中间压力很大,特别考验执行中的智慧和艺术。
浙江
高考试点方案要求,高校要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2016年10月,浙江将第一次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省外高校能针对浙江试点,提前公布选考范围吗?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昨天表示,教育部已经对省外高校提出要求,这一点浙江考生和家长不用担心。
一位高中校长则透露了更详细的时间表,据说明年5月之前,各个高校会根据专业要求提出对学生必考科目的要求。
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全国统一考试,浙江还能自主命题吗?
浙江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直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明确表示。但国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将逐步增加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浙江还在等国家的统一安排。2016年和2016年高考,语文、数学还是浙江自主命题,外语笔试也是浙江自己命题,听力委托国家考试中心命题
如何评价浙江新高考改革
#教育# 导语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考 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考,有得,有失,有喜,有忧,2018年也正式开始的新高考改革的四川,在浙江的基础上,会做怎样的调整?复旦大学教授发文
痛陈新高考7大病
陆老师的文章中,认为原有高考制度,才是“高考精神”的真正体现——对个人而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高考低成本、高效率;每个人的学力得到公平的对待,同时简明高效地实现选才,这就是“高考精神”。
1、削弱了高考精神
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科目选考和多次考试。改革后,学生可以选考不同科目的组合,达数十种之多,严重损伤了高考作为统一准绳的本质。统一准绳既保证了公平性,也是选拔有效性的前提。此项改革看似尊重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文理不分科、改变“一考定终身”,据称还附带培养选择能力等素质教育意味……这些设想却在2016至2017年的实践中被事实戳破,不仅上述目标在现实中全都走偏,还使得高中教育越发应试化,大学教育起点被扰乱。
2、造成了“田忌*”式的选考乱象。
任意选考动摇了考试的可比性,高考统一的准绳被拆解,为了拿高分,难度大的科目被放弃,“弃考物理”的现象已在新高考实施第一年突出爆发。
3、迫使学生屈从于谋算利己主义。
科目选考大大加强了投机取巧、规划谋算在高考中的分量,应验了“学生考得好,不如家长、老师选得巧”。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推崇选择性,其实根本不尊重学生自己去寻找真正的内心所向,没有给成长留下空间,反而迫使高一高二的学生立即终结不确定的自我生长,听命于成人的精明世故,把他们过早地推入应试轨道。
4、大学教育质量起点受损
科目任选不仅造成考试失序和失效,也使得大学教育起点混乱。大学教育需要以相当的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高考本应该成为大学入学学业准备的制度保障。
最近2017级本科生的“大学物理”第一次统考成绩刚出,上海、浙江生源学生不及格率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老师和学生都承认,2017级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入学时基本只有初中物理水平,哪怕大学老师关心、同学帮助、自己努力也难以弥补巨大的学力差距。
5、必考科目需要顶层设计。
科目任意选考看似终结了文理分科,其实是把两种偏科扩散成数十种偏科,因为可以不选考,所以放弃学习的现象更加普遍,又因为选考组合变得复杂、战线拉长,弃学现象从高一就开始了。
可以说,科目选考制度在纵容更加功利化、策略化的偏科学习。
7、个性化地学习,统一地考试
大道至简,高考改革不应使选择高度复杂化。教育改革要增加获得感和满意度,选择权应当落实在学习过程而非考试。
考生自述:我们这届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我是浙江新高三生,7选3真的就是扯淡,在我们学校这种垃圾地方成绩偏差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助选择权,学校为了凑整一个班级会不断施压让学生换科,威胁说什么走班根本不会有人管这门课,没办法安排。”
“我刚参加完新高考,对此颇有感触。第一,宣扬的减负成了每年数次高考(十月,四月,除此以外加上月考期中考)总的看来15天一大考;第二,对人不公,两次机会,投机者,有实力却失误者,有实力完全发挥者,这三种人成了两个阶级;第三,对于家长数次考试,数次心理煎熬,作为学生压力山大已成习惯,而家长三头两头的担心确……此外,新高考对于喜欢文科的学生占据很大优势,语文,英语都是拉分点,更严重的是数学偏向简单化。选考的三门课很明显史地政更容易取得97,100。在报考大学时有些专业对选考只有稍许限制,若一人只想考个好大学,学史地政的人去报了理化生,可笑可笑。”
“什么时候能停止这种瞎折腾!弄的谁都不满意,这教育改革。现在的孩子,没几个能吃苦的,有多少会选择物理。而物理对于大学有多重要还用说么!都不学物理,大学那些理工科专业都关闭。将来都到社会上刷笔杆。国家建设谁去!在浙江试点已经可以说失败,还要在全国铺开,简直可笑。”
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高中学校目前遇到哪些困难与问题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见:标准分_百度百科。不满百度的请查英文维基或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下同)。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了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这种性质测验称为常模参照测验,见:常模参照测评_百度百科)。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4.etc.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3.etc.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1、新高考方案公布后,压力首先抛给了高中学校。
有校长表示,随着改革的推进,不仅牵涉课程计划,学校还可能遇到师资、教学管理等种种困难。
“适应新高考,走班势在必行。这对高中老师是个全新课题,原来的模式、教研教学都被打破,这种变化非常巨大。”效实中学副校长黄荣生说。
李惠利中学校长毛建平说,走班教学后,可能遇到其他的难点,比如教学资源问题。“原来40人一班,走班后可能会出现10多个学生的小班,班级数量肯定比现在多,这样就会师资、教室够不够都是个问题。”
2、有校长表示,虽然选修课的精神对新高考是可以用的,但是具体的内容没有直接挂钩,仅有综合素质测试评价有影响。效实中学一名副校长说,总体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不是很高,现在与高考不直接相关后,对选修课的推进影响很大。
宁波三中校长王晓明认为,选修课符合大趋势,要退回去是不可能的。“我建议选修课不一定推得这么广,可以开设些相对成熟又与学科紧密相连,能体现学校特色的选修课。”
下一篇:郑州今天高考时间_郑州今天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