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密云高考状元丁伟简历,密云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记得1977年“首批”高考的2个状元吗?一个是亿万富翁,另1个怎样了?2.北京哪个初中比较好?3.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4.197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5.她是中国第一位高考女状元,作文差一分满分,后来怎样?6.中国高考第一个女状元,荣登人民日报,如今她怎样了?7.2018年上海高考最高分,上海高考最高分数(多少分)根据
1.记得1977年“首批”高考的2个状元吗?一个是亿万富翁,另1个怎样了?
2.北京哪个初中比较好?
3.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
4.197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5.她是中国第一位高考女状元,作文差一分满分,后来怎样?
6.中国高考第一个女状元,荣登人民日报,如今她怎样了?
7.2018年上海高考最高分,上海高考最高分数(多少分)
根据面试结果确定
分数对于香港大学不起决定作用 关键还是面试
当然考分越搞越好
670不算高分
高考状元们现在都往香港钻 你说分能低么?
参考一下这个吧
香港大学2007年在京录取名单
范阳军:北师大实验中学
张凡:
唐显煜:
于卉婷:
孙一鹤:人大附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
陆峣:北大附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
夕禾:北京四中(有少数民族加分)
杨司:
孙萌:汇文中学(06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获奖)
梁毅超:人大附中(有人大自主招生加分、第三、四、五届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优胜者)
高逸菲:
李想:北京四中
周晚晴:
张锦:北京二中
杨怡茹:北京八中(市三好生 单科优胜)
叶雨然:首师大附中(理科:700分)
官晴:北京八中(文科:650分,学校第一名)
张华蕾:北京101中学(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市三好生 单科优胜)
董梦琬:
朱倩怡:北京四中(678分、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07年北京市第十九届高中英语竞赛二等奖)
马霓:北京四中(单科优胜、现役军人子女、少数民族)
碧轩:首师大附中(单科优胜)
何圆圆:北京八中(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翟铭珺:北大附中(“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获奖,11封信随神六游太空)
赵荔:
王澜:
武洲越:人大附中(有人大自主招生加分)
房微:北京四中(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作品入围)
谢文馨:人大附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2005京津沪高中生英语技能大赛北京复赛入选)
刘朔:人大附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徐小龙: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市三好生)
王雪平:人大附中(市优干、单科优胜)
马知遥:北京十二中(市优干、单科优胜、参加北京第五届中学生"绿色奥运我参与"中英双语演讲比赛、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李玮:北京铁三中(少数民族)
王梦喆:北京四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07年北京市第十九届高中英语竞赛二等奖、06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三等奖)
周岳:人大附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
张宇青:(在北京80中上初三时获得全国初三化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
宋迪:清华附中(学生***员、有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加分、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高一组三等奖)
孙步阳:北京四中(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邱琳:人大附中(复读生,北京理科第二名706分)
李曦:北京80中(07年中国科协第六届“明天小小科学家” 二等奖)
程屿晨:人大附中(05年第25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西觅亚科学奖、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柳皑然:北京十一学校(有北大自主招生加分;2005京津沪高中生英语技能大赛北京复赛入选)
吴潇潇:
张心可:
陈乃璐:首师大附中(单科优胜、现役军人子女、05年第八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二等奖)
路鹭:
朱绿和:北京四中(有浙大自主招生加分、市三好生、07年北京市第十九届高中英语竞赛三等奖)
王子曈:北师大实验中学(现役军人子女)
陈然:北京五中(06年第26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周天逸:
赵琼达:
李默子:北师大二附(单科优胜、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金艾琳
记得1977年“首批”高考的2个状元吗?一个是亿万富翁,另1个怎样了?
想来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那个难忘的岁月,“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口号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喊上那么两嗓子,每到了6月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也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虽然高考制度在现实中并不算很完美,但作为我们买入社会前最公平的一次竞争,基本上高考的成绩,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我国的高考制度,始于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高考成为了各大高校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当然当时的高考还不是由国家制定,而是由各个高校自主命题考试,这项制度传承下来以后,1952年我国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成为了新中国建立以后沿袭的高考制度。
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高考制度有一段时间被暂停,直到1977年才恢复了高考制度,要知道在当年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时间已经根本来不及,有些人他们白天要从事生产工作,晚上挑灯夜读,而且还有不少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文化课基础,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当年10月,我国举行了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次考试。
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考出了好成绩,也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比如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因为1977年高考是已经32岁,加上本身1965年参加过一次高考,因而错失了高考机会,但在第二年我国恢复研究生以后,考取了河南大学中文系,成为了从高中生直接升入研究生的人才。
而在北京,1977年文科第一名则是被一名女同学夺取了,她的名字叫做刘学红,她的语文成绩的得了一个罕见的99分,要知道根据后来采访中描述来看,刘学红和其他参加高考的学生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复习的机会,白天他们要参加劳动,晚上复习考试,不过凭着一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刘学红不仅仅取得了高分,后来还被北大文科系录取。
而当年她的一篇作文后来还被报纸刊载,刘学红的名字也因此被大众所熟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当然也因为当年刻苦学习的经历,刘学红在工作生活中特别能吃苦,后来成为新闻编辑工作者,成为了中青在线的总经理。
北京哪个初中比较好?
每一年的到这个时候,大众关心的重点将会放在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的,各个省的状元们身上。然后就会有各种关于高考状元的采访出来,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等。我突然好奇第一批高考的状元们是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吗?而他们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是1977年,但是在70时年代,学习还是挺困难的,第一那时候也只有通过纸质书籍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没有手机电脑还以查阅知识;第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温饱社会,生活条艰苦。而且在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取消了高考的,也就说这10年中国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大环境。文革期间大批的知识分子都被送去劳动改造,其中很大部分还都是老师。假设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你将会可能面临没有老师,没有考试,并且这种情况长达10年。在了解当时两位拿到第一批高考状元之后,发现当时学习只能靠自己真的对知识的热爱,以及自己的勤奋。所以只有努力是不会骗人的!
高考恢复后有570万人参加,现在来细说两位状元第一位就是浙江省的宋安澜。他在高中毕业之后,他也只能参加劳动,每天都要干农活,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放松学习,一有空余时间就看书。白天干农活,晚上学习成为他的日常。由于他的孜孜不倦,高考恢复之后成功地被清华录取,成为清华大学一名本科生。再后来考研,到美国读博士。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现如今已经成为亿万富翁。
第二位,是中国第一位高考女状元,刘学红。她的青年经历和宋安澜差不多,恢复高考前,她在北京密云农村插队两年。她当年写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高考作文还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最后被北京大学新闻系成功录取。实现了她多年的埋在心底的梦想了
而现在她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她现在是中国青年报在线总经理,收入也是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她梦想的职业相关!
1977年的高考制度恢复,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学习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可以用他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世界!
但是现在学习读书考大学确实是很累何苦的事情,写不完的作业,记不完的知识点,一叠又一叠的卷子。但是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想成就大事,有些苦是一定要吃的。毕竟风雨之后才能看见彩虹嘛!
高考真的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不能过去就看你自己够不够争气了。不管你最后结局是什么样,你努力过才不会后悔!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某一天,回首时对那个在骄阳下的少年说一句谢谢!最后分享一句郭德纲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给高考失利的朋友:"你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文化"请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
北京的好中学很多,尤其是东、西、海淀三区。告诉你一些北京的市级重点学校(好学校中的好学校)。东城区:景山、二中;西城:实验、八中、166(相对前两所较弱);海淀:人大附。北京的好的初中一般没有寄宿。到了高中如果孩子成绩好就上四中(寄宿制、最好的高中)。
中学(10) 北京育才学校中学部 宣武区东经路21号 学校设在皇家园林—先农坛中,2004年评为示范性学校,设有高中部,走读和寄宿制学校。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东城区北顺城街2号 重点中学,走读制
北京市第二中学 (分校) 东城区内务部街15号 市重点中学,走读制。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东城区安定门外 青年沟9号 重点中学,走读制。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分校) 西城区西绦胡同59号 改制重点中学,走读制。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
北京市第八中学 西城区西便门 东大街乙2号 是一所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严谨校风的市级重点学校,走读制。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朝阳区白家庄西里2号 市重点中学,走读制。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朝阳区朝外大街38号 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中学”,市教科研工作先进校,走读制。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 海淀区白堆子131号 公立名校、初中与八中合办,走读、寄宿制。
北京市第五中学 (分校)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152号 市重点中学,走读制。
1977年高考恢复,李学红凭作文,成为首位高考女状元,后来呢?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依稀记得那年,炎炎夏日,我坐在高考的考场上,认真的检查刚答完的卷纸。
监考老师说了一句很诚恳的话: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今朝转乾坤。确实,每一位莘莘学子都经历过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只为那一刻登榜题名、鱼跃龙门。
尤其是1977年的那场高考,学子们等了十一年,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与如今的高考不同的是,当年的考试时间并非在炎炎夏日,而是在寒冬腊月。
那一届有570多万知识青年报名参加了考试,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只能录取30万人,放眼至今天,考上大学的难度是很大的。
为了迎接那次期待已久的高考,上千万学子重新拿起了书本,在乡下的田地上,日夜苦读。
最终,在570万的考生中,诞生了两位状元,理科状元是一位名叫郭方的小伙子,文科状元是一位名叫刘学红的姑娘。
在当时,文科状元刘学红语文成绩为99分,她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还被登报发表,轰动一时。
01下乡插队
1976年,初中毕业的刘学红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安排下乡插队,她被分配到了北京密云县高岭乡四大队。
在乡下的那段日子里,刘学红每天的工作很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大家也不会在意你的学习成绩。在那里只有一个硬性指标,劳动是第一生产力。越有力气、干活越多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赞许和表扬。
刘学红是一个女孩子,自然没有多少力气,所以她在下乡这段时间里,虽然忙碌,劳动成果却很平庸。
在这期间,为了让生活不那么单调,她还参加了文艺队,没事的时候总跟着文艺队在乡里演出,当然,参加文艺演出是不加工分的。
她也曾迷茫过,因为她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每天只能在队里忙碌着,也得不到什么荣誉,生活变得平淡无奇。
02命运转折
刘学红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只能留在乡下,但她的生活很快迎来了曙光。1977年10月21日,在田间劳作的她,突然听到了广播中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她恍若隔世,更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兴高采烈地交了五毛钱的报考费,她始终坚信,高考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长时间没有学习,她在工作之余,要抓紧时间从头学起,在初中时,她的成绩就比较优异,所以她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学习进度也比其他知识青年快一些。
在这段时间,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倍的努力,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有通过高考,才能重新越过龙门。
临近高考的前十五天,刘学红才向大队请假,全力备战高考,可以说,她真正复习的时间,只有15天。在这15天中,她因为没有复习材料,而且当时没有复印,时间都比较紧,她只能去跟其他的考生一起看,一起复习,学习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
03高中榜首
在文科考试中,语文成绩非常重要,当时的语文试卷满分是100分,试卷中分值最大的就是作文,刘学红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挥挥洒洒的写了两千多字,主要是记录了她在下乡的这一段时光里的故事,内容很真实,也很感人。
考试结束后,刘学红又回到了下乡的地方,日子还是和原来一样,只不过,这次她心中有了一份念想,生活也有了希望。
一次在家中,父亲看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刘学红用余光扫了一眼,突然一阵惊讶,这报纸上的作文,正是她在高考的试卷中写的。经过此事,刘学红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底气,她心中压抑了多年的眼泪,终于在这一刻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苦心人,天不负。一个月后,刘学红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对外公布,所以她并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只知道自己被北大新闻学专业录取。
多年后,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人们才知道她的高考语文成绩为99分,只丢掉了1分。并且在北京考生总成绩中,她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北京文科状元。
04感谢高考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刘学红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她知道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是用多少日夜寒窗苦读换来的。
毕业后,刘学红被分配至《中国青年报》做一名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升至教育导刊主编。2000年5月,她在单位任总经理一职,如今已经光荣退休了。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对于这不平凡的一生,你是如何评价的?
她只说了四个字:感谢高考。
后来她坦言,如果没有高考,她可能与很多人一样,会成为一个销售员,是高考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
在2007年,刘学红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准考证捐给了博物馆,这张准考证见证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光辉历史。
刘学红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在她的身上,充分验证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05读书是成功最好的捷径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读书可能不是你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但读书一定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捷径。无论你身处任何行业,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报永远是成正比的。
有人说现在当网红赚钱,人人都争着当网红。可曾想,多少个人中能出一个网红,成为大网红的几率可能是千万分之一。
郭德纲曾说:我不想让郭麒麟说相声,因为相声这个行业太苦,台前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段背菜谱可能需要多少万遍枯燥的练习,才能成就台上一分钟的闪耀。
很多少年都有一个电竞梦,一边打游戏一边还可以赚钱,真的是一举两得。殊不知这一行业是需要天赋的,高强度的训练只是家常便饭。那时,你就会觉得打游戏并不是,而是每日辛苦的训练。
此外,电竞淘行业的汰率高达99%,很多人只拿着三千元的工资,参与到充满了残酷的游戏行业中竞争,处于金字塔尖的往往只是那一小部分人。
所以说,读书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读书可以让你在未来有多元化的发展。而如今,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具备基本的素质,其二是把握住外部的机遇。基本的素质正是靠源源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所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她是中国第一位高考女状元,作文差一分满分,后来怎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狭隘,但却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了社会风气整体向学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古有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终于清朝末年,盛行了1300余年。
1905年,这种绵延了千年之久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彻底废除,从那以后,中国现代教育的帷幕徐徐开启,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在中华大地的根植与传播。在特殊时期过后,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
下乡知青刘学红紧紧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契机,怀抱着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成功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的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按照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风潮,父母给孩子取名为刘学红。
中学毕业那一年,刘学红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大队的林业队插队。她被安排进了插秧队,跟着当地老乡干着插秧和挖树苗等农活儿。
临下乡时,刘学红的包袱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之外,还有几本青年自学丛书,热爱学习知识的她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学习。
那时候的她想:只要身边有书相伴,思想便会有所寄托,下乡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空虚无聊。
其实在中学读书期间,好学的刘学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的她因为无力改变的社会大环境,只得在心中深埋了那个“高考梦”。
那时候的刘学红,每天干着无惊无喜的农活儿,心中满是茫然。她曾认为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好的职业身份也就是售货员,要不然就是终日与锄头为伴在农村待上一辈子。
然而在与其他知青闲聊的时候,她得知如果个人表现好、工分积累得高,就能评上先进,就有机会读大学!
听闻这条消息的刘学红就暗暗铆劲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她积累的工分远超旁人,却还是无缘那唯一的上大学的机会。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刘学红却意外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1977年夏天,正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刘学红听见广播中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国家决定自当年起恢复高考制度!
经人打听,刘学红得知这第一年高考定在当年的12月份,她赶忙联系了队里其他几名有志高考的知青,交上了报名费。之后,刘学红便斗志昂扬地重拾书本,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备战复习。
白天,刘学红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刘学红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等距离考试还有两周之时,刘学红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一起请假回家备考。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父母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借来了一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刘学红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想要通过知识来彻底改变命运。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国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祖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刘学红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高考如期而至,刘学红带着笔和准考证就奔向了高考考场。
当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也许这个标题对于别人来说比较难,可对于在乡下插队、干了近2年农活儿的刘学红来说可是深感得心应手。
她回想起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作文,倾注了自己往日的真情实感,刘学红那灵动的思维和满腹的才学也在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考试结束后,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回到家里的刘学红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等待考试成绩。那段时间里,她也曾想过最坏的结果,可报纸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却打破了看似平静的等待。
原来,爱读报纸的父亲有一天给刘学红读了一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这让刘学红又惊又喜——那不正是自己在高考试卷上写下的作文吗!
因为是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注,于是人民日报就从高考作文中甄选了3篇最优秀的作文刊登出来。
其中的一篇正是刘学红所写。3周之后,刘学红顺利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系所录取,她在万分惊喜之中曾多次表示“感谢高考!”
虽然当时的高考分数并不对外公布,而后来在查阅档案时人们才发现,刘学红是以作文99分(当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面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位列北京市文科第一名而被北大录取的。
也就是说刘学红是1977年北京市高考第一女状元。她的姓名也随着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文章而蜚声全国!
在大学期间,刘学红一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每一门功课都学的扎扎实实,成绩也非常突出。
那时候国家非常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负责分配工作的,刘学红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
从一开始做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到后来担任主编,刘学红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默默耕耘在新闻战线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到中年的刘学红敏锐地意识到势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空间将大有可为。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
为了办好这个网站,她多方参与社会调研以确定市场需求和群体关注焦点,还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网站建设理念。
她主张以帮助青年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求职创业信息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既紧跟时代脉搏,又符合时下青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媒体。
在刘学红的奔走和努力下,中青在线很快就成长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求职创业服务于一身的多元化网站。
几年后,工作业绩突出的刘学红就身兼二职,既担任中青在线网站的总经理又担任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
成功的背后总是少不了诸多的汗水和付出,刘学红能凭借理想和热爱,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那次改变命运的高考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高考尚存争议,说它让中国的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也好,说它制约了教育的多样化也罢,我们只能说目前中国还没能找到比高考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
刘学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心中有梦,就应当通过不断努力而积蓄力量,当机会来临之时方可奋力一搏,顺势登上人生的巅峰,成功实现个人之理想!
中国高考第一个女状元,荣登人民日报,如今她怎样了?
1977年,对所有中国学子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中断10年的高考,在这一年恢复,中国的知识分子又迎来了春天。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那些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分子、复员军人、应届的高中毕业生彻底沸腾了,他们丢掉了手里的锄头,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这一年的高考中,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有人彻底改变了人生,也有人阴差阳错的错过机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过来人才懂。
1977年,对于中国学子们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但同时也是竞争最残酷的一年。成千上万的学子们参加高考,但录取人数并不算多。根据数据: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70多万人,但是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最后只录取了3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约4.8%。可以说,在这一年当上高考状元的人,是有绝对实力的。今天我们就要为大家介绍,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任高考女状元,如今她已不是一般人。
这张陈旧的准考证,代表着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位高考女状元的辉煌。准考证的主人叫刘学红,当时她已经在北京密云农村插队了两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学红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她中学毕业于北京和平街二中,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后来响应号召下乡插队,读书也成了深埋心底的梦想。
几乎是同时,和刘学红一起的一批青年学子们都报了名。不过报名后,她们仍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到了高考前半个月才集体请假,备战高考。也就是说,他们真正的复习时间只有半个月,能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大家心里都没底。
就这样,半个月后大家上了考场,最终刘学红以北京地区考分并列第一(这一年高考两位状元,女状元刘学红、男状元郭方并列第一)的成绩,报考了北大新闻系,不出意外的被录取。而且她的作文《我在这奋斗的一年里》还被刊上了人民日报。当时的阅卷老师透露,刘学红这篇作文得分99分(实际分数乘以0.7),相当于是满分作文。
那刘学红如今的状况呢?她从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就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做过教师、教育及电脑、网络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工作。曾历任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电脑网络部主任等职务。如今的她,已是中青在线总经理,中青在线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上海高考最高分,上海高考最高分数(多少分)
高考制度是在科举制度的衍生,隋唐大业元年(605年)科举制正式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为了选拔寒门子弟,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讲的就是早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唐朝时期才逐步完善,唐朝最早的科目设有秀才、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秀才一科在唐朝初期要求非常高,历年来各大县能够出一两个秀才就已经是万幸了。
为此,秀才一科被逐渐废弃,科举制在明代时期是最为鼎盛的,明代主要考八股文,因此读书人会毕生钻研四书五经,到了清代时期,科举制的弊端越来越多,这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也被废弃,高考也是直到1977年才恢复。
在这一次恢复高考当中,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一次的高考也不是在盛夏举行,而是在冬天,这次高考当中一共出现了两个状元,一位叫郭方,另外一位叫刘学红,一男一女,相对于郭方,刘学红这个名字更加出名。
那个年代,一个女生想要成为高考状元,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难以想象,但刘学红做到了,刘学红在1976年在密云县高岭乡插队,一年下乡生活,刘学红很努力,但也有过迷茫,因为她是一个有知识的女青年。
从小就刻苦读书,希望有一天能够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她迷茫时,她曾问过工友:“你打算在这里干一辈子?”,工友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价值,我不努力,我弟弟就要下乡,这就是我价值,你不需要放弃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要价值。而我也不打算在这里扎根。
抱着着微薄的希望,刘学红一边读书,一边期待,1977年,她在小区当中,聆听广播时听到高考恢复了,刘学红欣喜若狂,她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刘学红在她所在的大队交了5毛钱的报名费。
虽然她早有准备,但对于高考还是非常的紧张,刘学红一边复习一边工作,在那个冬天,刘学红常常熬夜到两三点,在距离高考只有半个月时,刘学红请了假,全面复习,当年高考非常简单,30%基础知识,70%的作文。
作文题目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刘学红仔细酝酿了一下,将自己一年的感受和收获都写了出来,她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会怎样,高考结束完不久,刚刚做工结束回家的刘学红,就看到父亲拿着一份报纸再看。
一进门,父亲就走过来问:“你看这人民日报上的作文是不是你写的,署了你的名”,刘学红一看,还真是她的,一时间刘学红成了一个名人,当时她的作文分数是99分,她也进入了北京大学。
她主修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2月,刘学红从北京大学毕业,她进入了一家报社工作,从事学生、教育、网络这一块,由于非常出色,成为了某网络公司CEO,这一次高考也确实是改变了她一生。
2018年上海高考最高分,上海高考最高分数(多少分)
2015年高考,许东获得了557分的好成绩,数学更是考出了149分的高分。课堂外,他还是日语小说翻译、计算机编程极客、炫酷的架子鼓手……
理科状元许东
理科状元许东
我是“学霸”做啥像啥
高考分数:557分(语文:123分,数学:149分,外语(课程):138分,化学:147分)
毕业学校:上海中学
报考学校:北京大学数学专业
许东是个“学霸”,在上海中学,他的成绩始终稳定在年级前十名。2015年高考,许东获得了557分的好成绩,数学更是考出了149分的高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学习并不是许东生活的全部。课堂外,他还是日语小说翻译、计算机编程极客、炫酷的架子鼓手……“不管学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得很好。”这是许东做啥像啥的诀窍。
新华书店里泡大的“学霸”
“他的眼睛,会跟老师对话。”提及许东,班主任王荷这样描述。不管是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课,还是生物、化学副科课,课堂上的许东都倾注了百分之百的专注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跟老师“争论”。
王荷执教英语,许多英语阅读中的选择题,大部分学生在了解答案后就直接背下来,许东常常追究其解答的思路。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班级都养成了刨根问底的氛围。
从不玩题海战术、打疲劳战。许东每天晚上九点三刻准时上床睡觉,才能保证白天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别的学生周末埋头于题海之中,而他常常是周五放学就能把作业写好。”许东的高效率,给不少任课教师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许东的母亲伍女士告诉记者,夫妻俩年轻时忙于工作,许东的周末和假期常常就在新华书店里度过。“早晨把他送到书店里,我们下班再去接他。在书店里,许东自由地游览各类书籍,也在心里埋下了许多兴趣的种子。”
从小学开始,许东在数学上表现出了天赋。“课堂上,我就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都消化掉。回家再把书上的例题仔细看看,基础知识就很扎实了。”初中时,许东就曾获得上海市数学新知杯、化学天源杯竞赛一等奖;高中期间,他还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因为喜欢,从高一开始,许东开始研读大学数学分析的书籍,“自己琢磨,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跟班级里数学较好的同学们探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6月9日,许东参加了北京大学2015年“博雅人才培养计划”面试。与北大数学系教授愉快交谈15分钟后,教授留下一句话:“你的想法真好。”获得认可让许东兴奋不已,“北大数学系,这是我梦寐已久的啊!”这次考试,北京大学给予许东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3年翻译50多万字的日语小说
王荷说,“他是个性格非常活泼开朗的男生,像个小话痨。”
喜欢看动漫、喜欢打游戏,为了能够看懂日本动漫里的对话,许东从初中开始自学日语。母亲给许东买来一套日语教材,他就跟读教材附带的碟片一点点练习。初中结束时,许东考过了日语二级。高一结束后,许东考过了日语一级。随后,他还加入了网络上火爆的“翻译组”,高中3年时间里,他一共翻译了50多万字的日语小说。
许东还喜欢计算机编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类编程语言。课外时间里,许东在网络上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开发了许多网络游戏。“我们把这些小游戏放在网络上免费开放给玩家,不少人还给我们提出修改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编程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许东非常开心。
不仅如此,为了培养艺术修养,许东还从初中开始学习架子鼓。即便高中学业紧张的时候,也几乎没有放弃。做题累了就敲上一个小时,既是休息也能修身养性。
从一所浦东的普通公办学校考入上海中学,起初许东也承担了不少压力,但却从未放弃这些业余爱好。“刚升入高一,我找许东谈话,希望他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没想到他着急得快哭出来了,向我保证不会影响学业,他觉得高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后,许东就考得全年级第一名,也给母亲和班主任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至今回忆起这段谈话,伍女士觉得异常感慨:“学习不能太‘功利’,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文科状元刘逸冲
文科状元刘逸冲
从典型理科男转型文科“学霸”
高考成绩:526分(语文112分、数学147分、英语140分、政治127分)
毕业学校:复旦附中
报考大学:清华大学法学专业、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专业
请刘逸冲传授高分秘诀和心得,他的回答很朴实——“回归教材”。“我的六本政治书基本都被翻烂了。”刘逸冲说,此外,关心时事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读报纸和时政类APP。
“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他比我还厉害,但他绝不是那种死背书的孩子。”班主任阎俊告诉记者,刘逸冲对一个概念原理能形成自己的逻辑结构,不囿于教材观点。他对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时,也乐于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和讨论,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从科创班班长到政治班班长
在阎俊眼中,刘逸冲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从他的戏剧性选科经历就可见一斑。高一和高二两年,刘逸冲都是学校科技创新班的班长,是典型的“理科男”,在高一时,他还获得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可在文理分班时,他却做出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选择——政治班。
“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科创班的学生极少选文科。而且他理科成绩优异,还获得过奥赛奖项,在未来的高考中肯定有优势。选择文科就等于放弃了优势,一切重头开始。”阎俊说,她曾劝刘逸冲要慎重考虑,但最终小伙子说服了老师。阎俊清楚地记得,刘逸冲说自己喜欢哲学和政治,也谈到了他的理想——希望未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我被他的理想和抱负打动,他很清楚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选科,最后参考高考,这在高中生中是不多见的。”阎俊说,很多人选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高考考一个好分数,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刘逸冲理当选择理科。但他最终抱着研究的心态选择了文科,选择了一项更具挑战的学习。“应该说,他的心态非常好,对理想的追求很纯净,这是一个高中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为何选择文科,刘逸冲的解释是,高中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眼界更开阔了。再加上自己已拥有了一定的理科功底,但文科尚缺乏分析和阅读能力,“选文科对将来社会科学学习会有更大的帮助,这是一项挑战,也是提高自己的机遇。”刘逸冲说。进入文科班后,刘逸冲的成绩已基本维持在班级前两名。
热衷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每周不落
谈及此次的高考成绩,刘逸冲说,其实,自己是“非典型高分考生”,“我的高中生活并非只有刷题和分数,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刘逸冲说,他热衷于社会调查,高二时,他和同学一起做的课题《想一想手摇爆米花——城市的记忆》,获得了中国大智汇创新挑战研究赛全国一等奖。
“我们采访了多位爆米花手艺人,从联系采访到尝试拍摄纪录片,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大致流程。”刘逸冲说,当时由于快过年了,联系不到手艺人,最终,他在小年夜赶到南汇,在一个下雨天采访了一位手艺人。通过调查了解了传统手艺者的生存现状,心生敬意。此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前往江苏海安调查龙舞的历史文化现状。
不仅如此,刘逸冲还热衷环保,是学校根与芽社团的团长,倡议举行“零电梯周”活动,征集到学校三分之二学生的签名。
“他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阎俊说,他的调查关注街边的爆米花生意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关心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在密云志愿者服务队中,他的表现也十分突出。
在高二一年,他坚持每周前往虹口区密云学校,陪伴特殊孩子折纸,画画,唱歌和游戏。“尽管课业任务紧张,但每周的志愿服务,我从未缺席过。”刘逸冲说,既然是志愿服务就应该尽力,他有能力和时间应该为孩子们做一点事,“他们比有的学习更重要。”
“在高三阶段,尽管学业紧张,但作为班长,他还精心组织和策划了春秋游活动,基本上把每一周的班会课都充分利用起来。”阎俊说,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热心、组织能力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