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唐朝高考考点_高考历史唐朝
tamoadmin 2024-07-06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高考之称,他的考场是什么2.古代高考它的考场叫什么3.有古代高考之称的考场是什么4.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5.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什么名字6.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怎么给考生打气的7.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於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
1.古代高考之称,他的考场是什么
2.古代高考它的考场叫什么
3.有古代高考之称的考场是什么
4.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
5.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什么名字
6.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怎么给考生打气的
7.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鉴一下当年高考考场挂的对联,看看古人是如何苦口婆心为各位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加油打气的。
这位王觉新不知道是何来历。联写得算工稳,“文光射斗”是现成的成语,是赞扬考生们文章有文采,像光芒一样射到北斗星上。清·刘大魁《半野园图记》中有一句:“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下联的意思跟它基本是一样的,描述了贡院所在地的环境。估计作者也是想借“爽气”来一洗考生们辛苦答卷的疲惫吧。
此联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自然就是高屋建瓴,对考生们殷切期望了。知人则哲,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上联意思基本就是说,各位考官们要谨慎对待,知人善任,为国家发现有用之才。下联则是鼓励考生。观国之光,出自《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就是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皇帝就是不一样,写个联都是引经据典。
此联张先生竟然比乾隆还牛,句句都是典故。上联起句出自夏完淳《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下句出自《千字文》:“雁门紫塞,鸡田赤城。”下联引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集引古人旧句,下联写“明”,上联写“远”,与“明远”楼名暗切。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在仲秋八月,亦称“秋闱”。作者用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句,不仅暗切“秋闱”,还用原词所体现的词人立足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对到贡院参加乡试的学生予以劝戒。
此联跟上面张之洞的联有些意似,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此联也是贡院联中最为经典的一联。上联用桂子香时和槐花黄后来切住了考试的时间:秋天。下联则稳切住了贡院的地点:杭州。而且整联用一种明快的笔调,烘托了考生们考试中的自信以及考完后的满意,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和祝福。
蓉镜,芙蓉镜。因形似莲花而名。传说唐李固言下第游蜀,遇一老妇,相告明年芙蓉镜下及第,又二十年后拜相。明年固言果真状元及第,试题中有“人镜芙蓉”之目。二十年后亦封相。桂枝,桂树枝。科举考试及第为折桂,因称考科为桂科。这两个典故的运用,都是祝福考生们能够取得好成绩。月旦:《后汉书·许邵传》:“初,邵与靖(邵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因称品评人物为“月旦”。此联题贡院,贴切旨明,词新意达。
此联作者用了两个自然物象来作比喻,一个霜,一个月。用霜的严寒来比喻考场纪律,上联刻画出考场的紧张气氛。用月的明朗来比喻考官的心境,期待考生们能够来日“月宫折桂”,一起成为“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
珊纲,即明代汪砢玉撰写的《珊瑚纲》一书,四十八卷。法书题跋二十四卷,名画题跋二十四卷。不太理解作者用在此处的意思,可能是指胸有成竹的意思吧。纲字平水韵是平声,按说此处应该是仄。使星,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称帝王的使者为“使星”或“星使”。台星,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台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因以喻指宰辅。基本在此处都是指官们为帝国选拔优秀人才,“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冰,喻高洁清廉。考官们可不能徇私舞弊哦!
此联题贡院,可谓最实在,啥虚头巴脑的都不说了。广大考生们。你们十年寒窗苦读,读了那么多书不就是为了今天吗?而一旦考中了进士当了官,有了权力,也不能骄傲啊,要记住你当年也是一条普通的鲤鱼(平民)来的。
文光北斗,依然是夸赞考生们的素质那是非常之高啊。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文光射斗牛之墟”句。关节:指人情、金钱、后门等通贿请托的行为。唐李肇《唐国史补》下:“造请权要,谓之关节。”上联旨在叙述考试选才,下联旨在议论考试的严肃性,对应考者以及主监试者有警策之意。可见作弊问题在古代就是抓得很紧的啊!
上联意思很明白,今天在此处都想要蟾宫折桂,可是高处不胜寒,即使高中,也不能忘了你的出身。煎茶地胜,此借喻考生应到贡院通过考试以定优劣。好比各种茶叶只有通过水煮,然后才能品出好坏。五千文字,指老子的《道德经》。这里是指生的答卷文章。上联写考试,由折桂之难,衬托学子读书之苦;下联写选才,以“煎茶”作喻,期望发现更多的奇才。林先生联语于鼓励中强调竞争意识,典切工雅。
蚕声:蚕吃桑叶的声音。上联通过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考场内的安静气氛。文星:即文昌星,世称文曲星。旧时传说为主文运的星宿。后用作比拟著名的文人作家。骥足:比喻俊逸之才。骥,千里马。勋名:功名。联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寄希望于学子,殷勤学业,方可期功成名就,也可谓语重心长。
豹隐:比喻隐居伏处,爱惜其身,有所不为。事见《列女传·陶答子妻》。此指考试时将姓名隐藏于密封处。光芒:光辉四射。此指拆卷后现出姓名。龙腾:比喻考试中选登上龙虎榜。联语用典贴切,比喻形象,言简意明,极切弥封(封卷)之事。
这是甘肃贡院首次设立以后,左宗棠为此写的联。上联“万余卷”,参加首次乡试的人数共3000余(比以往增加二三倍),每人3份试卷,合起来约万余。紫芝、朱草,均指有用的人才。下联“五十年旧事”,指1826年左氏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是一贫士,“日有粗粝两盂,夜有油灯一盏”。又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才于1832年应本省乡试中第18名举人。又过6年,3次赴京参加会试均落第而归,因此说“三趁”。黄槐,即槐花黄后。此联先写眼前新事,后写先时旧事,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考生们,考试机会得来不易,要珍惜呀!
此联起句就切住了贡院的地点,并由此生发。輶轩,古代使臣的代称。上联感觉是拍了拍考官们的马屁,欢迎他们从东面的帝都来到边塞监考。下联则夸赞来考试的考生们,百姓们都期待着你们鲤鱼跳龙门来好好为人民服务呢!
古代高考之称,他的考场是什么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总结 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文化 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措施 。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教育 。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古代高考它的考场叫什么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称为贡院。
如下:
1.历史渊源
贡院最初出现在唐朝,当时称为“进士院”,后来在宋朝正式改为“贡院”。贡院是官僚选拔人才的主要场所,每年进行一次严谨的考试,选拔出的优秀者可以成为官员或文学家。
2.选拔方式
贡院选拔官员和文学家的方式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省试、殿试和会试。首先在各省进行省试,合格者进入殿试,在皇帝亲自监考下进行考试,最终在京城举行会试,选出最终的优胜者。
3.贡院的重要性
贡院对于中国的官员选拔和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选拔方式,能够保证官员的素质和才干,同时也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贡院的衰落
随着时代的变迁,贡院逐渐衰落。清朝晚期,科举制度开始被废除,贡院逐渐失去了选拔人才的重要地位。同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也让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5.贡院的地位和影响
贡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官员选拔和文学创作,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贡院的选拔,优秀的人才得以进入官场和文学领域,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贡院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如今,许多贡院遗址已经成为了历史和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保护和利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贡院遗址纳入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7.贡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虽然贡院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对于现代教育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贡院考试的选拔方式,强调的是个人才华和能力,而不是背景和家世。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有古代高考之称的考场是什么
古代高考它的考场叫斋。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更详细解释。
一、斋的概念
斋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名称,意思是指官员居住或者行政处罚时暂时休息或单独隔离的地方。在科举制度当中,斋不仅只是考场,而是非常重要的考试环节之一。
二、斋的特点
1.斋的建设:
从唐代开始,斋所使用的考场通常是由考试主办方也就是京朝官负责建设的,其建筑形式和布局十分严格。
2.斋的使用:
斋由于是以及各级官员居住和执行法律的地方,因此其使用场景也变得非常丰富。在科举考试之前,所参加考生需要进入斋中宿舍进行休息教育复习,考试当日,斋中严禁外界人员进入,以保证考试环境的规范。
三、斋的布局
1.院落布置:
斋内院落布置规划十分严密。一般都是按照考试的种类分为不同的院落,例如进士科、举人科等。院落的内部规划也非常精细,宿舍、食堂、休息室等都有具体的位置和设计。
2.房间设置
每个考生的房间都是统一的,内部没有任何装饰和摆设。同时,为了避免抄袭和作弊,每个房间都设置了两个纸窗户,外面可以查看,而里面的空间则足够考生隐蔽自己的卷子和文具。
四、斋的管理
1.斋的管理员:
每个斋都有专职的管理员,他们负责斋内的整理和管理工作,防范考试作弊以及保证斋内的安全和秩序。
2.考生的规定:
考生进入斋后须按照一定的规定要求进行生活、学习、考试等各项活动。例如,考生需遵循斋中规定时间入睡与起床,禁止在房间内聚众谈话或宴席,同时还需禁止拥有危险物品和公文等。
3.斋的考场设置:
斋的考场通常设在院落的中央,以方便监控考试情况和调度考生。考场周围则布置了数个监考官的值班室,旁边就是考生的休息区,均可以统一通过门神窥视考生的情况。
五、斋的历史演变
1.原始的科举制度:
最原始的科举制度并没有斋这个考试环节,考场只是临时搭建的棚子,考生在里面进行考试。
2.斋的出现:
随着考试规模的增大以及对考试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斋作为一种统一、规范的考试场所逐渐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
3.后期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斋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六、结论
斋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反映。它具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完善的考试环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特质和中国教育制度的内在理念。
虽然现今的教育制度与斋已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学习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斋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更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斋的存在,不仅仅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复习和考试环境,更是对于古代人才选拔与教育制度的完善与进步。
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
有古代高考之称的考场是贡院。
贡院的概念: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
贡院发展历史:
贡院之设始于唐朝。明、清两代贡院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故称“北京贡院”,也被今人简称作“贡院”。
现今还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路名和地名。
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了,贡院建筑被另作他用。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贡院街”这么个地名。
贡院文昌古槐:
在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故此槐为京城的名槐。
锁院贡试与锁棘贡试的来历:
1、锁院贡试
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之为“锁院贡试”。锁院贡试是明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考试环节。在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而锁院贡试是指会试和殿试之间的一个考试,是选拔贡生的重要环节。
贡生是指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终获得进士头衔。锁院贡试通常在京城的状元府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等多个科目。
2、锁棘贡试
贡院的四周是用荆棘围圈起来,叫做“锁棘贡试”。锁棘贡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之一。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类似,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而锁棘贡试是指会试和殿试之间的考试环节。
贡试考试地点在锁棘院,所以称为锁棘贡试。贡试的内容与明代类似,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等多个科目。通过贡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终有机会获得进士头衔。
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什么名字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之称的考场称为贡院。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明、清两代贡院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故称“北京贡院”,也被今人简称作“贡院”。现今还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路名和地名。民国初年,科举制度废除了,贡院建筑被另作他用。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贡院街”这么个地名。
北京贡院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考棚则十分简陋。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砖墙。考棚计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东、西砖墙各开一砖门,门内有牌坊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南墙外有砖影壁,墙之左右各辟一门,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门内有明远楼,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至公堂七间,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两侧有东、西大库,东、西更道各设木栅,为东、西文场,各有号房五十七连(排),东文场内有官生号房六十一间,西北隅有小号房四十连(排),其它建筑尚有总裁、副总裁、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刷印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
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怎么给考生打气的
古代高考的考场称为科场。
科场始于唐朝,称贡院或补阙院。科场设在县城内,除考生外,百姓不得闯入。唐朝科场制度为全国性的,每年由朝廷主持,定名为进士科。进士科的考试主要内容为策论和诗词,约有70余人得以拔贡。而明清两代改为本省乡试和国家殿试两个层次,只有第一层乡试设场,殿试在帝都举行。每年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人称为“举人”,再通过殿试的人则称为“贡士”。
科举考试的设立,首先解决了人才选拔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制度,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中升迁。这种选拔方式,减少了世家的盘踞,防止了贵族们通过买官卖官以及权力关系扶植亲友和门第。同时,科举考试还鼓励了大量读书人的培养和研究,推动了中国科技、文化和人文等方面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存在使得社会的流动性得以实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等级体制,人们的出身、性别和阶级地位限制了其在社会中的发展。而科举考试提供了一条晋升的途径,让那些出身不好,但有才华的人得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僚和学士,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古代高考意义
1、选拔人才: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通过参加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从而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种选拔方式相较于旧时的世袭制,更加公正和公平,能够防止贵族阶层和权贵阶层随意把持权力。
2、提升社会流动性:科举考试制度打破了地方势力、官僚等级、社会阶级,改变了旧时社会的门户之见,让更多居民有机会改变其社会地位,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官僚或者学者,从而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3、推动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使得百姓对于文化、教育的掌握程度提升,进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播、优化和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4、统一了中国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培养了众多的官僚和学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使得全国各地最精明、最聪明、最有贡献的人才得到了发现、培养、使用,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统一。
古代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在选拔优秀人才、提升社会流动性、推动教育发展、统一中国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古代高考之称它的考场叫什么
看古代高考考场(贡院)对联是怎么给考生打气的
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场”。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贡院最早始於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鉴一下当年高考考场挂的对联,看看古人是如何苦口婆心为各位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加油打气的。
京师贡院明远楼(王觉新)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天。 这位王觉新不知道是何来历。联写得算工稳,“文光射斗”是现成的成语,是赞扬考生们文章有文采,像光芒一样射到北斗星上。清·刘大魁《半野园图记》中有一句:“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下联的意思跟它基本是一样的,描述了贡院所在地的环境。估计作者也是想借“爽气”来一洗考生们辛苦答卷的疲惫吧。
云南贡院(乾隆)立政待英才,慎乃攸思,知人则哲;与贤共大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 此联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自然就是高屋建瓴,对考生们殷切期望了。知人则哲,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上联意思基本就是说,各位考官们要谨慎对待,知人善任,为国家发现有用之才。下联则是鼓励考生。观国之光,出自《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就是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皇帝就是不一样,写个联都是引经据典。
山西贡院明远楼(张之洞)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此联张先生竟然比乾隆还牛,句句都是典故。上联起句出自夏完淳《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下句出自《千字文》:“雁门紫塞,鸡田赤城。”下联引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集引古人旧句,下联写“明”,上联写“远”,与“明远”楼名暗切。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在仲秋八月,亦称“秋闱”。作者用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句,不仅暗切“秋闱”,还用原词所体现的词人立足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对到贡院参加乡试的学生予以劝戒。
杭州贡院(阮元)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此联跟上面张之洞的联有些意似,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此联也是贡院联中最为经典的一联。上联用桂子香时和槐花黄后来切住了考试的时间:秋天。下联则稳切住了贡院的地点:杭州。而且整联用一种明快的笔调,烘托了考生们考试中的自信以及考完后的满意,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和祝福。
杭州贡院(彭启丰)蓉镜重开,漫向湖山寻旧迹;桂枝擢秀,相期月旦识真才。 蓉镜,芙蓉镜。因形似莲花而名。传说唐李固言下第游蜀,遇一老妇,相告明年芙蓉镜下及第,又二十年后拜相。明年固言果真状元及第,试题中有“人镜芙蓉”之目。二十年后亦封相。桂枝,桂树枝。科举考试及第为折桂,因称考科为桂科。这两个典故的运用,都是祝福考生们能够取得好成绩。月旦:《后汉书·许邵传》:“初,邵与靖(邵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因称品评人物为“月旦”。此联题贡院,贴切旨明,词新意达。
江南贡院明远楼(李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此联作者用了两个自然物象来作比喻,一个霜,一个月。用霜的严寒来比喻考场纪律,上联刻画出考场的紧张气氛。用月的明朗来比喻考官的心境,期待考生们能够来日“月宫折桂”,一起成为“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
西安贡院精白堂(邓廷桢)函关东,玉关西,萃两省人文,手提珊纲;使星内,台星外,合一时宗匠,心彻冰壶。 珊纲,即明代汪砢玉撰写的《珊瑚纲》一书,四十八卷。法书题跋二十四卷,名画题跋二十四卷。不太理解作者用在此处的意思,可能是指胸有成竹的意思吧。纲字平水韵是平声,按说此处应该是仄。使星,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称帝王的使者为“使星”或“星使”。台星,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台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因以喻指宰辅。基本在此处都是指官们为帝国选拔优秀人才,“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冰,喻高洁清廉。考官们可不能徇私舞弊哦!
广西贡院(佚名)十年寒窗,诵四书、言五经、习六艺,只为龙门一跃;三考得志,官七品、威八面、竭九尊,全因河鲤重生。 此联题贡院,可谓最实在,啥虚头巴脑的都不说了。广大考生们。你们十年寒窗苦读,读了那么多书不就是为了今天吗?而一旦考中了进士当了官,有了权力,也不能骄傲啊,要记住你当年也是一条普通的鲤鱼(平民)来的。
福州贡院(黄任)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北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文光北斗,依然是夸赞考生们的素质那是非常之高啊。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文光射斗牛之墟”句。关节:指人情、金钱、后门等通贿请托的行为。唐李肇《唐国史补》下:“造请权要,谓之关节。”上联旨在叙述考试选才,下联旨在议论考试的严肃性,对应考者以及主监试者有警策之意。可见作弊问题在古代就是抓得很紧的啊!
福州贡院(林则徐)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若;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上联意思很明白,今天在此处都想要蟾宫折桂,可是高处不胜寒,即使高中,也不能忘了你的出身。煎茶地胜,此借喻考生应到贡院通过考试以定优劣。好比各种茶叶只有通过水煮,然后才能品出好坏。五千文字,指老子的《道德经》。这里是指生的答卷文章。上联写考试,由折桂之难,衬托学子读书之苦;下联写选才,以“煎茶”作喻,期望发现更多的奇才。林先生联语于鼓励中强调竞争意识,典切工雅。
湖南贡院(陈弘谋)矮屋静无哗,听食叶蚕声,敢忘当年辛苦;文星光有耀,看凌云骥足,相期他日勋名。 蚕声:蚕吃桑叶的声音。上联通过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考场内的安静气氛。文星:即文昌星,世称文曲星。旧时传说为主文运的星宿。后用作比拟著名的文人作家。骥足:比喻俊逸之才。骥,千里马。勋名:功名。联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寄希望于学子,殷勤学业,方可期功成名就,也可谓语重心长。
西安贡院弥封所(邓廷桢)姓氏不妨偕豹隐;光芒终许看龙腾。豹隐:比喻隐居伏处,爱惜其身,有所不为。事见《列女传·陶答子妻》。此指考试时将姓名隐藏于密封处。光芒:光辉四射。此指拆卷后现出姓名。龙腾:比喻考试中选登上龙虎榜。联语用典贴切,比喻形象,言简意明,极切弥封(封卷)之事。
甘肃贡院(左宗棠)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这是甘肃贡院首次设立以后,左宗棠为此写的联。上联“万余卷”,参加首次乡试的人数共3000余(比以往增加二三倍),每人3份试卷,合起来约万余。紫芝、朱草,均指有用的人才。下联“五十年旧事”,指1826年左氏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是一贫士,“日有粗粝两盂,夜有油灯一盏”。又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才于1832年应本省乡试中第18名举人。又过6年,3次赴京参加会试均落第而归,因此说“三趁”。黄槐,即槐花黄后。此联先写眼前新事,后写先时旧事,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考生们,考试机会得来不易,要珍惜呀!
甘肃贡院(谭继洵)边塞起风云,喜紫气东来,会有輶轩随雁度;苍生盼霖雨,问黄河远上,此中多少化龙才。 此联起句就切住了贡院的地点,并由此生发。輶轩,古代使臣的代称。上联感觉是拍了拍考官们的马屁,欢迎他们从东面的帝都来到边塞监考。下联则夸赞来考试的考生们,百姓们都期待着你们鲤鱼跳龙门来好好为人民服务呢!
甘肃贡院(吴可读)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无弃九边桢干,内无遗八郡楩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二百年”句:甘肃自康熙二年从陕西划出自成一省,至光绪元年首次分闱乡试,历200余年。草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此指初立贡院,考试人才。破天荒:泛指前所未有、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天荒,唐代荆州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比喻以前没有的。至大中四年,刘蜕以荆解及第,刺史崔铉特给钱七十万贯为破天荒钱。滇黔:云南和贵州。踵:脚后跟,此谓跟随意。湘鄂:湖南和湖北。雉堞:泛指城墙。燕厦:指贡院两旁号房。龙门:贡院正门。九边:明代北方设有九处重镇。桢干:筑墙所用之木柱,竖于两端的叫桢,竖于两旁的叫干。引伸为根本、骨干及能胜重任的人才。八郡:陕甘分省后,甘肃行省设八府。郡,府的别称。楩楠:木名。为建筑及制造器物的良材。《墨子·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喻指优秀人才。焜耀:明亮光耀。铁马金戈:指战争。经营:规划创设。结撰:组织布局。培:培养。地脉:地的脉络。此指当地的人才。井鬼:二星宿名,属南方,代指南方地区。斗牛:二星宿名。属北方,代指北方地区。翼翼:庄严雄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积石:山名。古称唐述山。出青海东南,延伸至甘肃南部、西北、南北走向。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县西,南北走向。流沙:沙漠。流沙因风而流动转移,故称流沙。瀚海:此指沙漠。风檐:指不蔽风雨的场屋。寸晷(ɡuǐ):犹言寸阴,言时间短暂。晷,光阴,时间。气象:自然界的景色,现象。波澜:比喻文章的浩瀚壮阔。此联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思绪驰骋于上下,结构开合,意气纵横于南北。语言骈骊,长短句交错,自对亦工巧。联语虽长,读来律动感却很强,堪称长联佳构。
古代高考是指科举制度下的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科举制度是在唐朝时期开始建立的,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完善。在科举制度下,考试是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因此考试显得尤为重要。古代高考的考场被称为“场”,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古代高考的考试形式
古代高考的考试形式是“三场考试”,即会试、殿试和礼部试。会试是在各省的州县举行的,是选拔贡生的第一场考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宫廷里举行的,是选拔进士的第二场考试;礼部试是在礼部举行的,是选拔进士的第三场考试。通过这三场考试,考生最终可以获得进士及以上的官职。
二、“场”是古代高考的考场名称
在古代高考中,“场”是指考试的场所。考试场所一般是在州县府、宫廷和礼部等地。考生在考试前需要先到考场报到,然后在考场内进行考试。考试时,考生需要在一个小小的考台上答题,考试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时辰。
三、考场的特点
古代高考的考场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考生在考场内需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不能有任何作弊行为。其次,考场内的气氛十分紧张,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试卷。最后,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考生在考场内的紧张程度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古代高考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考试的场所被称为“场”,考试形式主要包括会试、殿试和礼部试。在古代高考中,考场是考生进行答题的场所,它是整个考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