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物理高考原题_物理高考真题讲解

tamoadmin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的一道物理题2.一道物理高考题3.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粉尘带负电,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电场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且与场强方向相反。带电粉尘颗粒在电场中原来是静止(所受电场力如图所示),因此粉尘颗粒在P点沿切线方向向右做加速运动,B项和D项错误。下一时刻粉尘运动到Q点,其受力方向大致如图所示,此时电荷所受的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一定的夹角,电荷将要做曲线运动,运动

1.高考的一道物理题

2.一道物理高考题

3.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物理高考原题_物理高考真题讲解

粉尘带负电,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电场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且与场强方向相反。

带电粉尘颗粒在电场中原来是静止(所受电场力如图所示),因此粉尘颗粒在P点沿切线方向向右做加速运动,B项和D项错误。

下一时刻粉尘运动到Q点,其受力方向大致如图所示,此时电荷所受的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一定的夹角,电荷将要做曲线运动,运动轨迹与电场线方向并不重合,因此C项错误;可能正确的是第一幅图形轨迹,A项正确。

高考的一道物理题

24.(15分)如图所示,某货场而将质量为m1=100 kg的货物(可视为质点)从高处运送至地面,为避免货物与地面发生撞击,现利用固定于地面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使货物中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轨道半径R=1.8 m。地面上紧靠轨道次排放两声完全相同的木板A、B,长度均为l=2m,质量均为m2=100 kg,木板上表面与轨道末端相切。货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 m/s2)

(1)求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

(2)若货物滑上木板4时,木板不动,而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求 1?应满足的条件。

(3)若 1=0。5,求货物滑到木板A末端时的速度和在木板A上运动的时间。

解析:

(1)设货物滑到圆轨道末端是的速度为 ,对货物的下滑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①,

设货物在轨道末端所受支持力的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②,

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 ③,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000N,方向竖直向下。

(2)若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由受力分析得

④,

若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由受力分析得

⑤,

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得 ⑥。

(3) ,由⑥式可知,货物在木板A上滑动时,木板不动。设货物在木板A上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⑦,

设货物滑到木板A末端是的速度为 ,由运动学公式得 ⑧,

联立①⑦⑧式代入数据得 ⑨,

设在木板A上运动的时间为t,由运动学公式得 ⑩,联立①⑦⑨⑩式代入数据得 。

考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方程、受力分析

一道物理高考题

静电平衡概念: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0

导体的特点是它具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这些自由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后会做定向运动,而“静电平衡”指的是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所受的力达到平衡而不再做定向运动的状态。

静电平衡内部电场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得导体其合场强为零。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地球是一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

静电平衡的情况

1导体处于外电场的情形。无论导体是否带电,一旦其处于外电场中,在外电场E的作用下,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将向着电场的反方向做定向移动,因而产生的感应电荷所附加的感应电场E 0与外电场E相反,E 0阻碍导体内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只要E>E 0,电子仍将定向移动,直到E=E 0,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才会停止定向移动;此时E=E 0,且方向相反,即合场强为零,没有电荷定向移动,即达到了静电平衡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平衡只是宏观上停止了定向移动,导体内部的电荷仍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只是静电平衡时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表面为等电势且内部电场强度是稳定为零。

2.孤立带电导体。在没有外电场中的带电导体平衡时,同样其内部各点的场强E一定为零,否则只要导体中的电场不为零,导体中的电荷就会发生定向移动,这样就意味着导体未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地方,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由以上理论可知:实心小球是规则的均匀的,所以表面电荷分布时,它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您好,这道题目的入手点应该就是波长和周期的转换。首先,题目给了波速和周期,由此可以得出波长为0.8m。然后跟具题目给出的SP=1.2m和SQ=2.6m就可以做出地判断。计时0点时这列波已经有中间向两边传播了3.75个周期。由于Q点刚刚开始震动则其运动状态必然与波源起始震动状态一致。所以必然Q点在平衡位置正在向上运动即答案A符合条件。再看P点。P时处于1.2m的位置。所以在计时0点时P点已将开始运动。0.8m时一个波长。则波传播到P点需要1.5个波长也就是1.5个周期。而波传播到Q的距离是3.75m也就是3.75个波长,则波从波源传播到Q点需要3.75个周期。所以P,Q两点开始震动的时间差应该时1.75个周期。由于整数的周期可以看做刚刚开始震动,所以考虑0.75周期。也就是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运动再经过一次平衡位置运动到负的最大位移处。所以D答案符合要求。我认为选AD。希望这个思路对楼主有帮助。

答:在线段之前的那段距离就不用说了,直接等于s;

先看看A和B的受力情况,A的质量为4m,B为m,

线断之前把A、B看成一个整体(因为有绳子连着,所以二者的速度和加速度一样),

A沿着线面向下的重力分力为F1=4mg*sin30°=2mg,

B的重力为F2=mg,

二者产生加速度的力为:F=F1-F2=mg;

由牛二定律:F=ma得到二者的加速度:a=mg/(4mg+mg)=0.2;

又由二者滑动的距离:s=1/2at?得到:滑动s所需时间:t0=√10s/g;

根据v=at可得:线断的瞬间,二者的速度(这时二者速度是一样的):v=1/5g*√10s/g=√2gs/5

接下来就简单了吧,

计算B在纯重力作用下作匀减速运动,首先,速度减为0所需时间:

由v=gt得:t=v/g=√2s/5g;

根据时间计算上升的高度:h=1/2*g*t?=1/2*g*2s/5g=1/5*s=0.2s;

加上之前的s得到B上升的最大高度:H=s+h=1.2s.

文章标签: # 导体 # 木板 #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