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14年语文高考卷,2014高考语文考纲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大纲在哪里看2.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3.2014高考文言文复4.高三背诵篇目目录整理5.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有哪些6.急求!!!2013年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7.广东省高考语文题型有什么!!!!!!!8.2014广西语文高考用什么试卷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2.诗歌鉴赏题考
1.高考大纲在哪里看
2.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
3.2014高考文言文复
4.高三背诵篇目目录整理
5.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有哪些
6.急求!!!2013年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
7.广东省高考语文题型有什么!!!!!!!
8.2014广西语文高考用什么试卷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穣(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苏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高考大纲在哪里看
2易读错:
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
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
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
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
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
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
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
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
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
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
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
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
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
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
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
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
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
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
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
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
发扬踔厉 “踔”读chuo (戳),不读zhuo (桌)
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
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
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
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
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
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
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
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
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
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齐)
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
合卺 “卺”读jin (仅)
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
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
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
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
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
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
觊觎 ji yu (计于)
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
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
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g (场)
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
觐见 “觐”读jin (进)
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
匕首 “匕”读三声(比)
秕糠 “秕”读三声(比)
畚箕 “畚”读三声(本)
古诗鉴赏方法: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比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鄙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兵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察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从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
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伐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消息里还有
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
高考大纲在哪里看介绍如下:
高考大纲可以在“中国教育考试网”官方网站上找到。
高考考纲是指高考中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总称。高考考纲是高考命题和考生备考的重要依据,对于考生备考和高校招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考考纲通常由教育部门和招生高校制定,其中包括各科目的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重点和难点等。高考考纲的制定旨在规范高考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重要依据。
高考考纲的内容通常根据各科目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而定,例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其考纲都会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进度来制定。同时,高考考纲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高考考纲对于考生备考非常重要。考生可以根据高考考纲中的要求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提高备考效率。同时,考生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根据高考考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总之,高考考纲是高考命题和考生备考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考生的成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高考文言文复
1. 文言文高中考纲要求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参考资料 大学生考试网:/。
2. 高中文言文大纲要求的需要掌握哪些实词和虚词 请全部列举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3. 全国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必备的古诗文篇目有哪些14篇高中的,50篇初中的,共64篇(有本万维出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上面很全的)高中必背篇目(14篇) 1.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3.师说 4.阿房宫赋 5.赤壁赋 6.氓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8.蜀道难 9.登高 10.琵琶行 11.锦瑟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3.念奴娇 赤壁怀古 1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初中必背篇目(50篇)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 孟 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4.曹刿论战 左 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出师表 诸葛亮7.桃花源记 陶 潜8.三峡 郦道元9.杂说(四) 韩 愈10.陋室铭 刘禹锡11.小石潭记 柳宗元12.岳阳楼记 范仲淹13.醉翁亭记 欧阳修14.爱莲说 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18.蒹葭(蒹葭苍苍) 诗 经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 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 潜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 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 湾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 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 李 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 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 甫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 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 杜 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 岑 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 韩 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 刘禹锡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 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 牧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 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 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 游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50.己亥杂诗(浩荡离) 龚自珍 这些是新课标高考大纲里面的,我们老师统一给定了这本书~~。
4. 高考大纲规定的重点文言文翻译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洛阳令张昌仪恃诸兄之势,每牙,直上长史听事;元忠到官,叱下之。张易之奴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 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爱也。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明日,太后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使元忠与昌宗参对,往复不决。昌宗曰:“张说闻元忠言,请召问之。” 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济源张廷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易之、昌宗遽呼曰:“张说与魏元忠同反!”太后问其状。对曰:“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说曰:“易之兄弟小人,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日者元忠初衣紫,臣以郎官往贺,元忠语客曰:‘无功受宠,不胜惭惧。’臣实言曰:‘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 彼伊尹、周公皆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太后曰:“张说反覆小人,宜并系治之。”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太后怒,命宰相与河内王武懿宗共鞫之,说所执如初。 当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曾担任洛州长史职务。在魏元忠到任以前,洛阳令张昌仪倚仗几个兄长的权势,每次到洛州长史衙门参拜,都不按规定在庭下站立,而径直走上长史办公的大厅;魏元忠到任后,叱令他下去。张易之的家奴在神都的街市上横行不法,魏元忠下令将其用杖刑处死。在魏元忠入朝作宰相以后,武则天征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想要任命他为雍州长史。百官上朝奏事时,武则天向诸位宰相问道:“谁可以胜任雍州长史的职务?”魏元忠说:“现在众多的朝臣之中,没有哪一位比薛季昶更合适的了。”武则天说:“薛季昶长期以来一直在京府任职,朕打算另外任命他一个职务。你们认为张昌期这个人怎么样?”宰相们纷纷回答说:“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了。”唯独魏元忠提出反对意见:“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武则天询问原因,魏元忠回答说:“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悉治理之道。以前他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所剩无几。雍州地处京城,事情多、担子重,张昌期自然不如薛季昶精明强干、熟悉事务。”武则天没有再说什么。魏元忠还曾当面向武则天进言道:“从先帝在位直到现在,臣蒙受朝廷大恩,如今臣得忝列宰相之位,不能为国家竭忠效死,致使小人得以在陛下左右掌权,这是臣的罪过呀!”武则天听后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也因此而十分痛恨魏元忠。 司礼丞高戬,是太平公主所宠爱的人。恰好武则天生病,张昌宗害怕一旦武则天去世,自己会被魏元忠杀掉,于是诬陷魏元忠曾和高戬私下商议说:“太后年岁太大了,我们不如倚仗太子,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武则天十分生气,下令将魏元忠和高戬逮捕入狱,并准备让他们两人与张昌宗在朝廷上当场对质。张昌宗暗地
5. 高中语文对课内文言文的要求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
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尽管如此,我们对文言文的要求,还只是诵读、理解、背诵和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句式。
6. 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
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
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
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7. 提供一个高考大纲要求的120个文言文实词解释.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8. 高考考纲要求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表示承接关系。 (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quot;或"什么样"。
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乎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
9. 求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高中文言文和古诗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高三背诵篇目目录整理
1. 高中古文《复彭丽生书》翻译
上次接到您的信,吊唁我的母亲,安慰我这个不孝子,刚刚又收到您的亲笔书信,用来勉励我,话语非常实在而且勤恳。
我积累了许多罪恶,没有什么实在的品行却欺世盗名,不被神明原谅,却不降罪在我头上,反而降罪给我的母亲。我的心就像椎刺一样后悔遗憾,自己都不敢和别人相比,又怎么敢谈论治理天下的话呢?就向您说的,国家现在处在不可救药的边缘,只因为人心被蒙蔽而叛逆,都不顾廉耻等等,那么我的观点,正和贤人(就是说对方彭丽生)吻合。
我曾认为没有兵马不值得忧虑,没有军饷不值得痛哭,只是遍观天下,要找到一位不争先追求利益、奔赴道义恐怕落在后边、忠心耿耿的人,却不能马上出现;就算有这样的人,而又地位低下,往往抑郁不得志,受到挫折,离开朝廷、郁郁死去。而贪婪怯懦的人,却争先向上攀爬,得到富贵和名誉,还年老健康不死,这真是让人长叹啊。
您给某大人写的信,说的非常深切,多年的弊端,被您一下说到要害,以后的生命将在忧患中度过,很少碰到快慰的事。我来这里,因为湖北地区失守,担心敌人回窜,我不得不出来,并借此和怕死之人划清界限。
希望对国家有所补救,则我高亢刚直的秉性,就像用以方形的榫头安装在圆形的凿孔之中(比喻不合时宜),我也知道亦我的做法很难实现。眼下所要做的,只有练兵、平乱这两件事。
练兵就像得了多年的病,要用陈年的艾草救治(比喻练兵要很早开始准备,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平定就像借助一个好的药方,铲锄一片地方的恶人。所以急切寻访各州县公正有地位和声望的士绅,不停的辅佐我,先用文章给我看,然后切中事理的向我建议。
多年来我饱经战乱,心中又一直忧患,牙齿和头发渐渐脱落了,精神也萎靡了。幸好有故人来问候我,对面交谈,召回我丢散的魂魄,就向洗涤去山上的尘垢。
也许还会出现新的生机回到老模样,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也不一定。郭筠仙(郭嵩焘)、刘霞仙(刘蓉)、罗罗山,以及平日的老朋友,都来到了我这里。
还希望您也驾临我这里,不要让我空等。
2. 高考语文文言文怎么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下面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
1、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2、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3、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
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
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
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
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
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
3. 2015高考文言文17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 答曰:" 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4. 如何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1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2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
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三)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
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如果把课本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
(本说明部分内容根据黄海伟先生文章改编 )。
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有哪些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有哪些?高考语文默写题一般都来自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默写题是很简单的,大家一定不能丢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背诵篇目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必背古诗文目录(50篇)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2.高中必背古诗文目录(14篇)
1.劝学(节选)——荀子
2.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初中新增必背篇目十篇
1、卖炭翁 白居易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3、伯牙善鼓琴 《列子》
4、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5、木兰诗
6、湖心亭看雪 张岱
7、河中石兽
8、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9、满江红 秋瑾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高三背诵篇目目录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三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篇目梳理
★ 高三语文必备古诗词篇目
★ 高中语文64篇必背古诗文
急求!!!2013年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
高考语文是一门文学性比较强的科目,而且高考语文的复习方向需要学生自己把握好,那你知道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主要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方向及策略有哪些_高考语文复习策略有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__目录__
高考语文学科复习方向
高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
高考语文备考的侧重点
★高考语文学科复习方向
一、语文读写是关键记得卷面要整洁
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是阅读与写作,难点是诗文赏析。在能力方面,考查重点是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考生高考语文的成败就在于读写。
高考语文试卷结构相对还比较稳定,而且近几年题目难易度比较适中,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省份使用全国卷之后,出题更加科学,更加突出能力的考查,从往届的情况来看,谁准备的越充分,谁掌握的越牢固,谁答题越规范,谁卷面越整洁,他的高考语文成绩一定非常优异。
二、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虽说语文考基础,短期冲刺不如长期积累有效。但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要复习策略运用得当,语文学科依然可以提分不少。
三、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到了复习后期,题海战术已经不管用啦。有的同学仍在盲目做题,结果虽然题目做得多,却总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会对错题进行归档整理,更没有对照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
殊不知,失分点其实就是增分点。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年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和出题方式。
四、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知识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
另外,还要对照框架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五、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针对作文,考生们要结合自己出现过的问题,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再看一看。
写考场作文,审题时要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点题、扣题;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最好不要在卷面上涂改。
此外,尽管高考日益临近,考生们仍要每天坚持积累作文素材。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复习答题技巧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相信自己,决不轻易留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原则。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35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40分钟;11—20题5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保证60分钟。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
一、实用类题型的解答策略
这种题型一般会涉及四个文体,分别是新闻、传记、科普、报告。每年出现的文体也都会有差别,今年科普类和新闻类文章出现的机率会比较高,考生可以往这个方向复习,多去熟悉常考的题型以及解答思维的角度。以新闻类文章出题的角度来说,考生可以从新闻数据运用的方面,人称叙述的方面,采访过程再现的方面,现场情景再现的方面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二、文学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这类题型出题的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就是小说类阅读题型。题型固定也就意味着考生平时这类题做到也比较多,但好多考生仍然拿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也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做题的精髓。以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例,考生要从四个方面解题,分别是环境本身这个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情节结构方面,小说主题方面。以人物塑造这个方面为例,可以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可以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又或者是暗示人物的命运。考生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回答到位了,拿高分就不成问题了。
三、论述类题型的解答办法
这类题型是相对于简单的,考生只要掌握的答题的要领,不用多长时间就解答出来了,不仅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解答这类题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注意区分已然、或然、可能、不仅、必要条件这些条件词汇。第二个就是高度注意范围词,例如绝对、片面这些词,发现这些词考生只要找到原文对比,就能排除错误答案了。第三个方法就是考生要区分逻辑关系,例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答题的关键。总之考生掌握答题的要领,就能很快的解题了。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备考的侧重点
一、着重掌握语言表达题
语言表达题考察的虽然不多,但也是需要掌握的,特别是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更是要掌握。一般而言,这种题就是考察逻辑、结构还有语言表达意思三位一体的题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考察的题型可以是语言表达有关的概念判断、推理还有解答方法,当然多种方式融合的题型也有。需要考生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那平时考生就得语言得体,注意逻辑。如果能用上一些修辞手法,是语言更加优美就更好了。
二、表达得体题也得格外注意
除了语言表达题,高考语文当中表达得体题,考生也要引起重视。这种题型特别注重语言的得体,也就是一些称呼、敬语、谦辞还有一些文化习俗、语言习惯。还包括一些语言风格、特定的时间地点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那平时考生就要非常注意这些细节,不要出现语言表达意思错乱的这种情况。这类题既可以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那对于这类题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正确的语言去表达。
三、掌握好文本阅读题
除了语言表达题和表达得体题,文本阅读题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加入了语言运用的文本阅读题,那这类题要怎么掌握呢?
1、找到文本的规律,这类题的出现肯定会有它的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去答题,答案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文本写作的目的要清楚,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会有写作目的,也就是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东西,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答题的时候就得站在作者的观点去想问题。
3、写作的载体要抓住。一道文本阅读题,比不可少的就是会有载体,主要的作用就是更好的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载体赋予的情感,一定要清楚。只有明白了载体的含义,答题才会更加顺畅。
返回目录<<<
广东省高考语文题型有什么!!!!!!!
2013年高考大纲变化重点及各科备考建议!
一、语文
作文不限文体别用网络语言
语文要求考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6种能力。
必考内容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语文考纲有两个变化:
一是基础知识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更明确了考查范围,就是考查学生常见常用的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是写作,过去大纲提“能写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今年考纲上指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及其他常见题材的文体。”这说明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考生可自选文体,除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诗歌、戏剧等方式也可运用。
考纲在有文采的问题上作了两点修改:
一是把过去的“词语生动”变成“用词贴切”
二是把过去的“文句有意义”变成“文句有表现力”。
这就要求考生不要追求美,追求华丽,追求辞藻的堆砌,鼓励学生写出语言和内容高度统一的文章,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备考建议考生平时要全面训练各种文体,注意一些自然、人文科学的新闻以及一些前沿科技成就。此外,时下学生因受网络语言影响,在作文中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生造词和语义掺杂不清的语句,这一要求表明,考生如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二、数学
了解知识背景掌握解题方法
数学考纲与去年相比,总体保持平稳,降低了几个知识点的要求,如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等。
具体变化为:要求学生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的切线等)。对学生数学思维及运算能力的要求相应有所提高;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学生实际;在三角函数和线面垂直的概念上,对文科生的要求有所降低。
考纲对试题易、中、难的比例有了更明确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试题主体,较难题占30%。文科试题“适当拉大试题难度的分布区间,试题难度的起点应降低,而试题难度终点应与理科相同”。这表明文理科试卷的难度差异将会加大,力求文理科学生成绩平衡。
备考建议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面下工夫。基础知识是成绩提升的瓶颈,只有对基础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时,才能突破这一瓶颈,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实现能力的提升。在复习中要注意归纳方法,掌握大众化的解题方法。
三、英语
注重运用能力多读英文报刊
英语考纲具有几大特点:
一是非常重视实际使用英语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考纲中列出了阅读要在高考中读5篇文章,这5篇文章的长度要求达到3000个单词,而且占的分值最高。
二是基本上是在语篇中进行的。考听力是在一个个对话中进行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短文改错都是这样的,即使是单项填空也要给你设一个完整的情景。现在的英语高考都是通过在语篇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同学说:“我口语对话不错,语感也不错,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那么,你在英语高考中是得不到好分数的。
此外,今年国家命题中心会提供两类试题,一类含听力,一类不含听力,供各地使用。
备考建议考纲难度在0.55-0.65中,高考取胜的关键在于中低档题的成功率。考生切勿在意个别一两个难题、怪题。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基础,基础,再基础。“读”英文报纸、杂志也有好处,因为高考的选材多数来源于最新的书报时文。
四、理综
不要死背公式避免题海战术
生物考纲将“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修改为“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增“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删除了“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化学考纲删去了“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和“‘思维能力’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物理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内容范围、题型示例均没有作出实质性变化。试题仍以中档题为主,试题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
备考建议不要死背概念和公式,而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要抓住重点,合理训练,避免题海战术。
五、文综
考点没有增减应一个个落实
总体来说,文综考纲保持稳定。政治知识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政治考点共167个,其中经济学有57个,有两处变化:关税原来是和对外贸易并列,现在被纳入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改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哲学有66个考点,与去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政治学有44个,这部分知识与去年相比,说法上有所不同。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
历史科体现了“稳中求变”的高考思想,题型示例有调整。
地理部分的变化不大,较去年只是删去了“世界粮食问题”。
备考建议学生复习时,对政治考纲中涉及到的考点千万不要怠慢,要一个一个地落实,强化记忆理解。
PS:每一年的大纲变化都不是很大。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4广西语文高考用什么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的考察) 1.对字音的考察 2.对词语,熟语的考察 3.病句 4.语言的考察
(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 1.词意 2.文意 3.断句翻译
(古代诗歌鉴赏) 1.对诗歌形象意境的理解 2.对关键词的理解品味 3.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4.诗歌的情感主旨 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名句名篇背诵默写) 对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进行考察 )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2.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主题 2.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语言表达艺术 4.作品形象,内涵,艺术魅力 5.价值判断,审美取向 6.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 7.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8.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1.文中信息 2.语言特色,文章结构,中心意思 3.主要观点,基本倾向 4.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5.对某种特色坐深度思考和判断 6.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7.作者写作背景和意图 8.就本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见解
(语言运用) 1.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选用,仿用,变换语式 3.图文转换 4.修辞
(写作)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 2.符合问题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发展等级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4.有创新
(二)没有。
(三)最高分在140以上,130分以上属于很好的成绩了。
2014广西语文高考采用[全国大纲卷]。
2014高考大纲卷(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