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散文阅读,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tamo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2.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表达技巧有哪些4.2020高考散文阅读如何读懂导学案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最全答题攻略6.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中的语句理解16.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17.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18.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
1.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2.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表达技巧有哪些
4.2020高考散文阅读如何读懂导学案
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最全答题攻略
6.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中的语句理解
16.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
17.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8.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
了怎样的回答? (6分)
答案:
16.(4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第一处画线句子强调了小女孩发现“一滴水”的地点,体现了“一滴水”普通、平常的特
点,(1分)突出了这滴水的普遍象征意义;(1分)第二处画线句子写出了“一滴水”充盈,圆
润,透亮的特点,(1分)突出“一滴水”的美,为下文说它是“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
埋下伏笔。(1分)
[4分。特点各2分;作用各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她”刚遇到这滴水时,觉得它充盈、圆润、透亮,十分喜爱;(1点)那滴水滑落消失
“她”感到很难过;(1点)后来“她”很感激这滴水带给她柔情;(1点)当她又看见了那滴水,
感到它还活着时,“她”感到惊喜;(1点)临终时他“她”对“这滴水”念念不忘;(1点)最后,
当“她”又变成小女孩时,“她”高兴地感到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1点)
[5分。答对4点即给满分。]
18.(6分)本题考查考生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F。
我认为“这滴水”就是生命的象征。(2分)作者通过“一滴水”表达她对生命的看法是:
生命十分美好,(1分)人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度过属于自己的一生;(1分)“生”与“死”不是截然分开的,生命永不停息,(1分)生命可以轮回(或生命永远循环不会死去)的哲理。(1分)。
[6分。揭示象征意义2分,作者作出的回答分4点给分,意思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哲理性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
(1)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 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07年《麦天》第16题:“头顶一团火球, 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 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 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 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 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常用术语内容上:
●突出了……,表现了……,营造了……
●与… …相对比,强调突出……
●以……作衬托,突出了……
结构上: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
●与……相呼应(照应)
●承上启下开头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
点题 :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景物) 与后文…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 交代写作目的
结构:
总起全文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首尾呼应文中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作衬托,表现了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例:《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 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案一
(1)写出了天气的火热,以及男人们收麦 的辛苦,引发了下文妻子心疼丈夫而做可口的饭食
( 2) 写男人们收麦的情景,与题目:麦天形成了呼应。
学生答案二: 为后文作铺垫。照应前文,呼应题目。
参考答案
①强调(突出/表现)麦天男人的劳累 (内容上),为写妻子心疼丈夫作铺垫; (结构上)
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 (结构上)
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 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结构上)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解题方法:
1、从内容方面分析:(1)概括本段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 (2)考虑表现手法,看本段内容是否 与前后文中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
2、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 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课堂练习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这段文字表明我是在有风的环境中长 大的;②点明题意;③引出下文对小城生活场 景的描述;④首尾呼应。(每点1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 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 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②结构上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 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
3.结尾一段独句成段,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点明题意,首尾呼应;②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的“长大”不仅 是“肉身的生长”(身体的成长),更是摆 脱了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写出“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得1分,准确解说 “长大”含义得2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表达技巧有哪些
这是我们老师发给我们的试卷,即使不采纳也看点,我可是写了好久的
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词语品味:A。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
2、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四、句子仿写类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澎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五、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类解题模式: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
(二)概括内容:(1)记叙文全文的主要内容:抓六要素。(2)议论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关键句。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七、论点的引入: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要发表的见解和主张。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论点的表达式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
2、论点的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D 标题直接提出,E没在文章直接体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3、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4、考试中常见题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②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5.、明确分析论点的方法和步骤: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文章中论点提出的位置常因作者的议论需要而定,换言之,作者为了更好的证明论点,必须周密、合理、有效的考虑论点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1、看标题,议论文标题有时是揭示论题的,有时揭示论点的,不管是揭示论题还是揭示论点,对我们寻找论点都有帮助。2、看开头。为文之法,开篇点题。审察文章开头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内容的句子。3、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有时回扣中心,有时到结尾才揭示中心。(二)审察论题。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三)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路论据用来证明,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
八、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②道理论据——道路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诗歌等。
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这是大体的思路。
常见的考题形式:1、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2、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3.、论据的作用。
九、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有力的论证了××的观点或论点。(观点从上下文找集中议论的句子,或原话或自己概括)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了×× 的观点或论点。3、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证明了××的观点或论点。4、对比论证:鲜明的论证了××的观点或论点。(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十、问论据是什么,只有两种:事例论据,道理论据
十一、议论文开头作用的答题规律
一般开头有三个作用,但是要看具体怎样开头?
(1)(例举生活中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情景或引用诗歌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
(2)引出下文的议论(思考,观点,论点,论题)
(3)充当什么什么论据证明论点。
十二、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在回答是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②表现人物××的心情。③暗示社会环境。斯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是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三、表达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式方式如下: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
十四、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写用烘托)××形象,表现了××体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五、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2020高考散文阅读如何读懂导学案
就是手法,1修辞(比喻、拟人等)2结构(承上启下、铺垫、对照等)3语言特色(长短句'语言平淡自然等)4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就内容情感结构读者讲
以下复制来的
知识储备:散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一)表达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记叙的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托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等。
(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3)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托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4)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必修教材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怀:“惨象,已使我……”
(5)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章法结构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作用的分析与探究。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背影》。
2.开头的作用基本同小说。
3.结尾的作用也基本同小说。
4.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5.线索有贯串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谨严的作用。
掌握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
(三)修辞手法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列表归类如下: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四)表现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除了掌握衬托、铺垫、抑扬、悬念、伏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小说专题中已经讲解)外,还需掌握散文常考技巧:
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囚绿记》就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2.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中某某段有何作用?请赏析。
5.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文语言上特色比较鲜明,试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解答思路
1. 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后两个环节要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题型二: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把握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形象对主旨内容表达的作用,也要从结构技巧上考虑。
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
题型三: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写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它毕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阅读中,应以此为纲,以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内容使其具体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观点成为读者头脑中鲜活具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分析评论。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还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辩证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不当之处。
常见提问方式
1.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观点?
2.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分析。
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辨明评价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评价,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2.具体解答思路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体会形象,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筛选文中关键信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评价。
(5)借助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评价。
答题注意事项
1.分析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分析评价,即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
3.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最全答题攻略
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年全国各地高考共55篇文学类文本,散文44篇。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考得分率只有49.7%?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
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文本示例: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类似文本: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
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文本示例: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类似文本:07—09年高考44篇散文中有27篇。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
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文本示例: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的长诗。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类似文本: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重要提示:? 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09年44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9年高考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中的语句理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时很容易失分的一部分,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常见题型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我推荐: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万能简短素材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散文阅读常见考点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设题角度灵活,考查角度多样。其中对文中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频率较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考查频率较高的句子有以下几类。
一、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作用的句子。 这类语句往往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或者是不同表现手法连接处。从结构上看,它能使文章的段落衔接紧凑;从内容上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
考试中要求理解的句子,往往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理解时一定要结合主旨深入挖掘,对于一些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更要结合它的结构特点及作用辨析语句的本质内涵。
天津卷。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解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上述文段写的都是自己与书有关的一些人生经历。作者把追求人生的真谛形象的比喻为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揭示了人追求活着真谛的艰辛,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出现在段尾,既是概括上述文字又是提出感悟。因此,这句话的含义应为: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二、有一定内涵、寓意乃至有言外之意的句子。 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其深层内涵。
语有语境,好的作品,全文浑然一体,因此我们在理解任何句子的时候,切不可把它孤立起来,而应瞻前顾后。对于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要联系作者感情倾向和时代背景,在整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断它的含义。
全国卷Ⅱ。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文段通过对生命中几回寒冬、几回春意的回顾,表达对春天的赞美,用象征的手法赋予春天无比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段末又有揭示写作背景的语句:“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所以不难推断出这道题的答案应为: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三、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段,如比喻(暗喻)、拟人、双关等的句子。 这些使用了一定修辞格的句子在议论性或者说明性的文字中往往使作品的观点通俗易懂,在描写抒情性的文字中使文字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对于修辞句要注意分析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就要寻找本体、喻体的相似点,比拟就要判断是拟人还是拟物,注意事物所带的感彩,若是反语就要朝相反的方向去理解。
全国卷Ⅲ。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使用了暗喻的修辞,作者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其大美就如令其获奖的动人语言。它又出现在全文的开头,后面的文字“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等都在刻画山的傲骨、山的血性、山的灵韵。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得到诺贝尔文学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上述几点只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基本思路。散文阅读涵盖面广,阅读中注重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不断地阅读、总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多方面的语文素质。
[牛刀小试]
1.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2005年湖北卷)
(节选自《土地》。作者:韩少功)
问题:“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选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
2.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2005年福建卷)
(节选自《日历》。作者:冯骥才)
问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参考答案]
1.提示:结合前后语境,本段文字主要说明在现今时代人们对土地的肤浅及错误认识。题干中的语句出现在段尾,是针对上述文字引发的议论。参考答案:⑴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⑵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2.提示:结合语境,这句话出现在段尾,而前面所写的都是作者对明天的认识,那么这句话是概括作者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