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求2000年~200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2.2000年高考作文多少分满分3.语文高考能力要求4.语文的主观题分怎么提?5.高考语文附加题部分的第三大题是什么类型的阅读6.2000年到2008年的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是什么?7.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修改病句练习 1.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
1.求2000年~200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
2.2000年高考作文多少分满分
3.语文高考能力要求
4.语文的主观题分怎么提?
5.高考语文附加题部分的第三大题是什么类型的阅读
6.2000年到2008年的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是什么?
7.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修改病句练习
1.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像。
D.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 改变了面貌。
2. 没有语病的是( D )
A. 生物学专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B. 天空中飞扬的尘沙污染了路上行人的衣服。
C. 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D. 我把成功的经验,向他做了介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行径。
B.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C.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4、修改下面的病句。(在原句上改,也可用修改符号改)
(1)两个师院的毕业生到我校实习。
(2)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3)是否有自信心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4)、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杰出的贡献。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C、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D、小张明天要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竞赛。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行径。
B.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C.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展览会上亮相出现。
B、人类的发声,是由空气通过咽喉部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
C、在教代会上,老校长提出了"师生齐努力,共创文明校"的决定。
D、高级而有趣的朋友可遇而部可求,人如果有了这种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B.这一仗,我们击落了敌人的大批飞机和坦克。
C.关于这件事情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D.这次班会,使大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连续剧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红岩》这部小说塑造了***员江姐的英雄事迹。
D、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 - - - - - - - - - - - - - - - - - ( )
据统计,在一场90分钟的足球比赛中,(1)每一位球员的奔跑里程平均超过12公里左右,(2)其中高速冲刺的里程占全程的三分之一,因此,(3)耐力是足球运动员的最基本的素质,(4)它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A.(1) B. (2) C. (3) D. (4)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B.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
C.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要深入群众。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12.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并不否认这部小说没有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B、学校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
C、在会议上,校长虚心接受和听取了老师同学们的批评,并表示要及时整改。
D、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课内外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
14.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5.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病。(4分)
(1)第一节生物课,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必须按时到达,否则如果你不按时到达,就无法赶上最后一班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药品说明书评论报告显示:在随机抽取的83份药品说明书中,有36份存有"只说不明","缺斤少两"的问题。
B.最近两年,互联网市场上一批免费上网的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它们吸收了众多的用户,向市场推出了更加优惠的服务方式。
C.在赛前的热身赛中,米卢执教的中国队连遭败绩,这一结果大大超出中国球迷的意料之外。
D.日前,天津市两学生玩"蹦极"摔裂颅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备的质量问题正在调查之中。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法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
B.若想让孩子长成有用之材,家庭和学校教育首先应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首位。
C.2001年2月19至20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官员相继抵京,从而开始了对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城市全面评估的序幕。
D."十五"计划,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教师要为人师表,家长还应该做孩子的表率。
B.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加强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19.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他在火车上写字。
B.小明的爸爸是一个医生,正在给病人做手术。
C.大门一边站着一个老师。
D.请你于10月15日前来报道。
20. 修改病句(不改变原意;在原句上修改,每句限改一处)
①最近各大媒体关于震惊中国足坛的"黑哨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水平,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1.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B )
A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三月份以来,希望中学又一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D通过学习《听潮》一文,使同学们领略了大海的美。
22、 文修改
"亮灯"给我的启示
从小家里的东西坏了总是爸爸修,爸爸修东西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1)修理的过程中让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夏天用电比较多,(2)特别是晚上,很容易停电,爸爸每次修电路的时候我都在旁边看。爸爸用试电笔向插座孔里插进去,他的手心挨着试电笔尾部的金属体,插入左边的时候,试电笔的氖管发光;插入右边的时候氖管不发光。(3)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边会发光,而另一边不发光的原因,问爸爸,他也不能解释清楚。于是,我就一直把这个疑问藏在心里。终于,当我上初三学到《家庭电话》时,了解到家庭电路有火线和零线的区别,零线上有电荷却没有电流,所以当试电笔插入零线时是不会发光的;而当试电笔插入火线时,火线的电流通过试电笔,再通过人体(试电笔内的电阻很大,不会让人触电受伤。)和大地,形成一条道路,于是氖管就会发光了。这就是试电笔插入插座时,一边会发光,一边不会发光的原因。
我终于弄明白了我从小就埋藏在心底的问题,不是别人而是靠我自己善于观察,学习知识来解决的。这些发现也许对成年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我却从中享受到了发现的成功感。
1)、文章开头是否和自拟的题目切合?如果要修改,应怎么改,请提出简要的修改意见。
答:
2、 中画横线的(1)(2)(3)句分别存在句子不完整、上下文不连贯、累赘重复的毛病,请逐一修改。
答:(1)
(2)
(3)
3)、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不够正确,请改正。
答:
4)、文章的第二段是否围绕中心展开?为什么?
答:
5、 篇文章自拟的题目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
2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
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 一些亏损企业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时,发现这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
不善。
C、 9年的学习生活使我认识到,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于平时刻苦钻研。
D、 尽管改革的困难多么大,我们都不会动摇。
26、 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C. 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时代。
D.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成长的条件之一。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外面风雨交加,雷电轰鸣,让人心惊肉跳。
B、我国的大豆产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C、多读多写是能否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D、小明今年能否考上大学还是个问题。
2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外面风雨交加,雷电轰鸣,让人心惊肉跳。
B、我国的大豆产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C、多读多写是能否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D、小明今年能否考上大学还是个问题。
29、改病句(2分)
实行改革以后,这个厂的产品种类和质量迅速提高。
答:种类增多,去掉"和
30.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中国足球队若能在小组赛中战胜韩国队,国人并不苛求其能否进"前四",能否夺冠。
B.仓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志们都很尊敬他。
C.有无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31、下列说法句意明确、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在公司办公室电脑打游戏而影响别的员工正常工作,这种做法虽有点不道德,但同样不符合公司的工作纪律。
B. 她今天上午刚从时代超市新买的自行车没有锁。
C.婚宴上新郎对来宾说:"唉,都快7点了,该来的还没有来。大家别太急,再等等。"
D. "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
3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D )
A.新建的长江公路大桥所应用的桥梁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斜拉悬索桥。
B.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志们都很尊敬他。
C.有无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33、没有语病表达明确的句子是( D )(2分)
A.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B.他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C.这个报告我写不好。
D.人们在长期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34. 读下面通知,指出不当的四处。
通知 我校将举办1994年新版科技图书资料展览,从4月5日至10日下午开放,欢迎广大师生参观。此致 敬礼!北京一零一中图书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A、受大盘长涨影响,尤其是小盘科技股快速拉开的影响下,以持有科技股这主的大基金明显受到市场大追捧。
B、"心连心"艺术团到来的消息传开后,街道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了出来。
C、1946年1月1日以后出生至现年满18岁(个别可放宽到16岁)之间的下列人员应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
D、在创作《李清照》时,作者细腻地渲染和抒发了李清照在燕尔新婚、惨遭离乱、忧国伤时几个不同环境中的思想感情。
3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减负"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C、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D、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3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D、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还真切需要大大提高。
38、选出无语病的一句( C)
A、从这次考试的成绩中,反映出一个大问题。
B、广州百货大厦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扩大商品经营。
C、主席在汽车边站定,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
D、农忙季节,蔬菜班经常抽出人员为兄弟连队插秧及其他工作。
3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无歧义的一项是(D )
A、我们要学习文件,请做好准备。
B、除非经常锻炼身体,就会不断增强体质。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D、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40、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的语句。(3分)
(1)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2)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3)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一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
(2)第二处"开创"这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3)第三处"改变模样"这一表述欠具体生动,宜改为:
4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C、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向上攀登。
如果还不够的话别
辨析并修改病句练习题(教师卷)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求2000年~200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
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题详解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免费
最新模拟试题
167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166 四川省遂宁二中高2008级文科语文试题人教版
165 2008高考模拟试题(二)(宁夏海南卷)
164 2007年广东省揭东蓝田中学毕业班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
163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二)
162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一)
161 2008届南通市四县市高三联考试卷语文
160 云南省昆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159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
158 重庆市高2008级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
157 2008年青岛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156 湖北楚星教研所2008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155 江苏盐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154 湖南省长沙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153 200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2 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1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150 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149 常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148 普宁二中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147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6 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145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4 洛阳市07—08学年高三统一考试试卷
143 芜湖一中200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42 苍山县2007年高三教学重量检测题
141 四川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适应性考试
140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139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
138 绍兴高级中学07-0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137 厦门双十中学08高考语文热身考试卷
136 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135 2008年郑州市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分析
134 长沙一中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133 湖南省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132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2008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131 广东省重点中学2008年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
130 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题
129 江苏省兴化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128 江苏南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127 潮州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
126 河南省郑州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25 广州市08届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24 2008年高考模拟试卷
123 江苏海安07-08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题
122 长宁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抽测试卷
121 徐汇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能力诊断卷
120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9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8 2008年3月泰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考
117
2008年南通市四县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116
2008年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模拟试卷
115
湖南省2008届高三 十二校联考 第一次考试
114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113
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题
112
泰州市07~08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111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110
安徽省六安市河口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109
阳江市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108
福建三明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题
107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106
广东六校08年高三模拟考试题
105
湖南长沙三中2008年1月高三月考试题
104
广东珠海斗门区07-0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103
黑龙江西北地区普通高中200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02
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01
2008广州调研模拟(广州四中)
100
2008广州调研模拟(白云中学)
99
宝山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98
四川成都一中07-08学年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97
广东珠海市2008届高三质量检测第二次联考
96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95
安徽省庐江乐桥中学07-08学年高三1月月考
94
河南许昌07-08学年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语文)
93
青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92
潮州侨中2008届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91
湖北省武昌区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90
广东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
89
嘉定区2008届高三语文测试卷
88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2月考试卷
87
2008年黑龙江省高三质量检查
86
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摸底考试题
85
北京市朝阳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84
北京市宣武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83
北京市崇文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一练习
82
北京市石景山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统一练习语文试题
81
安徽合肥一中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考试
80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月考(四)
79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8
衡阳市八中200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77
鄂州市07—0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76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75
辽宁省沈阳二中07-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74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3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72
江西南昌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四校联考试题
71
海淀区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
70
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1月高三质量调研
69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题答案
68
山东省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7
济宁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6
河南平顶山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班2008年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考
65
上海市松江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64
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3
广东省潮州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62
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苏教版)
61
江苏省如皋江安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60
2008年平顶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59
广东省中山市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58
北京市东城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57
山东省滨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复习质量检测
56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55
北京丰台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54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53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08界高三阶段测试题
52
哈尔滨三中07—08学年高三年级月考试题
51
东北三校08届实验班与复习班第一次摸底考试题
50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
4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48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试题
47
07—08学年度河南省五市统考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46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0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45
安徽省合肥八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44
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3
2008年无锡市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42
07—08学年湖北省补习学校联考试题
41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
40
2007年9月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
39
2008届四川石室中学零诊模拟检测题
38
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37
2008高考语文模试卷
36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35
广东省惠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34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33
重庆南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2008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2
全国大联考(湖北专用)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31
山东省潍坊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30
湖北黄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试题
29
华南师大附中07-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二)
28
四川绵阳08届高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7
河南许昌08届高三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题
26
新洲三中高三新起点语文综合测试
25
河南开封市2008届高三学生统一检测题
24
2007—2008学年广东三校高三联考试题
23
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22
2008届高三联考试题
21
2008年开原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19
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18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17
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6
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5
(金太阳)2008年高考语文第四次大联考试卷及解析
14
东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13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12
北京四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测验
11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0
辽宁东北育才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8
2007湖北省黄冈、荆州、宜昌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7
吉林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6
湖南长沙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5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
4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
3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2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
北京市海淀区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历年高考语文题
1 2007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 满分作文
2 2007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逐题详解
3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4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5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6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7 200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8 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详解
9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语文卷评分细则及答案详解
10 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11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12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逐题详解
13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14 200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15 2007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16 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17 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8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19 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20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1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22 2006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23 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4 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25 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26 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27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28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
29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I)
30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31 200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32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33 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34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35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36 2005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答案
37 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38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详解
39 200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40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
41 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详解
42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43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
44 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详解
45 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46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47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48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49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50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51 200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52 200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5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卷)
54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卷)
55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56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4,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卷)
57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58 2004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59 200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60 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61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62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63 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64 200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65 200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66 2004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67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卷)详解
68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69 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70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2000年高考作文多少分满分
199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34.在文中a、b两处应分别有表现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性文字,请填入题后的方格内。
要求:①符合两个小姑娘此时的心态及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②语句通顺,上下连贯;③不少于5个字,不超过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②显示出她们的同和异;
③不少于100字。
36.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
望采纳!~~~
语文高考能力要求
60分。2000年是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为了改变往年的作文话题质量偏离不被重视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将语文科目试卷作文原来的45分调升至60分,来提高考生对作文写作的重视,并首先在2000年高考中实行。
语文的主观题分怎么提?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
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
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A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答:C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B
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D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
答:D
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高考语文附加题部分的第三大题是什么类型的阅读
在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中,我们一些同学在解答主观表述题时往往比较随便,这样在主观表述题上就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这种现象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根据以下思路进行自我纠编,我相信你在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解答方面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即题目要求你用什么形式作回答你一定要看清。题目最起码要多看两遍,要认真仔细地推敲题意。它究竟要你用什么形式做回答,你可要小心。你千万不可苟且马虎,否则遗憾无穷!
例1、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2001年《黄土》23题,2分)
这条题不小心就不得分,它的限制是答题必须用句子来表述,这是答题句式上的限制。
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的出的结论是什么?(1999年《创造宣言》21题4′)(不超过20个字)(不超过12个字)
这是答题字数上的限制,有的同学不问字数,你内容答对了也是枉然。
例3、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2000年《长城》21题6′)
这道题对答题话题进行了限制。题目上的两个词对答题范围和答题对象作了硬性规定:对“历史上的长城”和“长城的现实”作出“评价”和“看待”,答案是要你从文中找出作者主观情感或看法的话语。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是答题成功的第一步。在考试中我们对有规律的题型进行归类或对症下药去解答,这样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即:
二、 恰当归类,掌握解题规律。这里又可以分成三类:
A、 例4、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1997年《散文二集》26题4分)
例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 乐?(1996〈贝多芬之迷〉24题3分)
例6、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字)1996《贝多芬之谜》24题3′)
像这类题目属于判断型,指认出它们,既从文中相应的位置找出来填上去就可以了,无须费多少脑筋。但“找”位置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B、 请看例题:
例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 作者为什么吃惊?(2′)不超过8个字(1998年《报秋》27T)
例8、(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0′〈长城〉22T4′)
例9、(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同上23T4′)
像这类题,应该说是局部题,既答案就在它所提问题的位置的左右或需你仔细辨认一下,就可以答出来的。这类局部题,它往往是指某一段或某几段中的“什么”、“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答案往往含在问题的前后,仔细找一找,不难的。
C、 再看例题:
例10、(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长城》23T4′)
例11、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1996《贝多芬之谜》26T4′)
例12、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1999′《创造宣言》23T6′)
这类题目看起来很大,“联系全文”、“这篇”等字眼十分吓人,但我们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找出作者在行文时的“转”“承”和“结”,然后采用剪辑既摘录法组织一下,答案就自然而然有了,别怕,耐心看一下吧!
三、 好,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特殊题型的解法,说它特殊是指它出现的机会不多,并不说它是神秘的。但我们在解题上掌握一定的规律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取得满意的成绩。请看例题:
例1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个人物形象(8′)(2001《黄土》22T)
分析人物形象,我认为要用这样的形式作答:
A概 具
他是一个___的代表 B括 体
C词 体
D语 现
(总)→ (分)
这犹如一篇小作文,不可以少头,也不可以少尾;不可少概括,也不可少具体表现,少一不可!
例14、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创造宣言》22T4′)
这类题是关于修辞手法的。解题要领是去修辞,既把原句“翻译”成大白话,翻译时要注意“点”“面”结合,“点”既原句的“刀法”“万象”这些喻词的本体,“面”既把全句用大白话重新叙述,这样就会万无一失了。
例15、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0′《长城》22T4′)
同学拿到这道题就立即写好处,注意你离失败不远了,看题目第一句“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句话隐含了两分,答好处时切不可离开实际,即“实际”的修辞方法,“实际”的文章内容。答好处分两步走,一“实”即本句用的修辞手法,一“好处”这句话用该修手法的好处 ,这样答题就不会出错。
例16、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报秋》29T8′)
跟上题一样,仔细想一想这首题该怎样作答,你一定能答对的。
例1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 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字)(1996《贝多芬之迷》27T6′)
“变化”是一个过程,答题时要注意体现“变”的过程,否则不能答分!
最后一道题二选题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类题不外乎四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局部的理解、对文章写法(赏析)的看法或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迁移)(1995《序》28T)
再罗嗦几句,主观题的答题,要认真审题,弄清楚用什么形式作答,回答什么,要弄清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局部、整体、隐藏在何处),要弄清限制,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审题,规规矩矩地答题,根据规律去解题,我想成功就在你身边!
2000年到2008年的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是什么?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相当大比重,是高考试题中拉开分数档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学生做题时感到难以把握,就连教师辅导复习时也感到棘手。怎样才能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下面我谈一点关于解答阅读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和难点是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主要是指对关键词句作用的领悟。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先看下面的例题:
[例1]2000年高考2卷第四题的22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3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例2]2001年高考2卷第四题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3]2002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例4]2003年高考2卷第五题的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性句子,还要注意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感的句子,用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看,有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厌恶、鄙视等各种情感的句子 。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来理解,有自身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第19题的提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就是一个揣摩语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其实语文没有什么对错的,要是你以后不从事语文方面的研究,做好不用让自己趋于这种死板的回答,虽然答案对了,但是你的脑子也不灵活了,自己把握分寸哦
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0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
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本文转载自:今年花胜去年红
06 肩膀
07我能
08以交通灯的故事为材料,写道德方面的作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