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地理改革的趋势_高考地理改革

tamoadmin 2024-07-22 人已围观

简介1.3+1+2高考模式湖南 高考改革主要内容有什么2.高中地理新课程应如何改革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选了生物、化学、地理,既不算是理科生也不算是是文科生;改革后的招生上也不会再标注只收理科生或者只收文科生,而是根据具体专业标明考试的学科;例如,临床医学专业,招收有生、化成绩的考生;历史学专业,招收有历史成绩的考生;非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还是照常分文综、理综,理综包含的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在高考的时候

1.3+1+2高考模式湖南 高考改革主要内容有什么

2.高中地理新课程应如何改革

高考地理改革的趋势_高考地理改革

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选了生物、化学、地理,既不算是理科生也不算是是文科生;改革后的招生上也不会再标注只收理科生或者只收文科生,而是根据具体专业标明考试的学科;

例如,临床医学专业,招收有生、化成绩的考生;历史学专业,招收有历史成绩的考生;

非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还是照常分文综、理综,理综包含的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在高考的时候考的是语数英、物化生这六科。?

扩展资料:

1、新高考改革的省份,目前已经没有文理科了,除去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生需要自己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在高考的时候考,如果选了地理和生物高考的时候就需要考,如果没选的话就不需要考;

2、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高考改革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也进行改革,可能令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3、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3+1+2高考模式湖南 高考改革主要内容有什么

北京高考已经结束了。

6月10日,下午5时,高考“地理”科目考试结束铃声响起,2023年北京高考正式结束。

由于今年北京高考自6月7日至10日进行,其中6月7日至8日为全国统一高考时间,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6月9日至10日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

北京市的高考评卷工作时间为6月8日至24日,高考成绩公布为6月25日,本科志愿填报为6月27日至7月1日,本科批次录取为7月6日至7月21日。届时,考生和家长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输入报名号、准考证号查询。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

1.北京高考已经结束

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校招生体育、文化单独考试于6月4日至6月9日进行,全部结束。

2.高考的意义

高考是我国目前选拔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重要考试,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一项关键性的举措。高考成绩不仅决定着考生未来的学业发展,还对其职业规划和人生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高考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持续推进,力图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选拔标准。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全国高考试卷将由省份统一出题,试卷将随机抽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加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

4.高考压力与心理健康

高考是一场关系到考生未来命运的大考,很容易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考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减轻高考对于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快乐地成长。

总结

北京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我们应该关注考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高中地理新课程应如何改革

湖南是3+1+2新高考模式。“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湖南高考模式3+1+2

湖南2018年启动,2021年首届新高考,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按选考物理、选考历史两个类别分别公布招生、分别划线、分别进行投档录取。

“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湖南高考改革选科组合推荐 物理+化学+地理

该组合偏向理科一些,这个组合可报专业覆盖率在95%左右,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专业都可填报。该专业是传统的理科组合,将生物换成了地理,而地理又属于文科中偏于理解的科目,三门科目学起来会更加方便。

历史+地理+生物

该组合偏向文科一些,这个组合可报专业覆盖率在65%左右。历史学起来生动有趣,在加上地理常常和历史能结合起来学习,所以这两门学起来更加容易,而生物则是一门理解加背诵的科目,减少了之前政治科目的背诵量。

地理+化学+生物

该组合是一个偏向理科的组合,这个组合可报专业覆盖率在76%左右,将物理换成了地理,降低了学习难度。这个专业更加适合那些想选理科的文科同学。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闽东的地理教师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品尝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的诸多成功喜悦,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下面我们就结合2007年3月在柘荣召开的宁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地理指导组会议上高中地理课改交流,谈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思考。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据粗略统计,“地理1”的五章内容中,各种达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内容中,各种达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内容中,各种达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文新颖,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以图为本,学生易学,教师易教。

2.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有利于教学互动

“地理1”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思考有6次;“地理2”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思考有16次;“地理3”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思考有26次。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与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能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地理1提供的阅读材料有ll篇,案例有12篇;地理2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案例有23篇;地理3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案例有0篇,但地理3提供的阅读材料基本上具有案例功能,例如地理3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中的阅读材料“伏尔加河的综合开发”就对课题作了进一步拓展说明和例证作用。

这些阅读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性,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教材较好地作了补充和说明。虽然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比较,章节、内容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补充材料的增加,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亦比较广。

4.每章节后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问题研究"应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月球资料的收集分析,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探究及建议,让学生表述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别的同学的观点等,鼓励学生将知识外化。这些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学生从中体验到以下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②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过程与方法。

5.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地理l”中的活动中,安排有学生讲解、制作学具、绘图、观察、实验、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设计、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地理l”的“问题研究”更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些学习情境中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很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闽东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实施一学年来,我们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精神,围绕实验的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分管理、课程开发与利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宣传和校本研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新课改实施前我们积极参加了学校召开的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实验工作会议,参加校教研室举办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程知识培训班,参加市教师进修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新课改的学习。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福州一中、连江一中和宁德一中的考察学习与交流研讨。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我们对新课改精神的认识逐步提高。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息和隐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5、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例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本年对福鼎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一桑美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6、开展考试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

根据实验的进程,学生的每个学习模块的学分是由学校负责认定的,结合学分认定,积极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我们学习了省教育厅下发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暂行规定》,按《福鼎一中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学分管理方案》(试行)的学分认定方案包括下面的内容:模块成绩由三部分组成:(1)学习课时。学生参加课程学习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2)学习过程反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等。(3)模块考试成绩。阶段测试按30%、终结测试按70%计入模块考试成绩,模块考试成绩达到60分(包括)为合格。以上三方面均为合格,才能给予相应模块学分。

认定学分的模块考核,主要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但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倡导运用非纸笔测验的一些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例如实验考查、提交活动的作业、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学生的这一类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反映在学分中,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三、我们的团惑

困惑之一:对课标,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

困惑之二: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困惑之三:教辅材料的选用十分困难:现在,学校为我们订的教辅材料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清单选购的。结果发现,还是旧教材的内容,许多题目是超出课标要求的;而若要自己选用好一点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则因各种的限制不能订购;同时即使现在较好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许多题目的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太适合我们这一类学校学生,需要精选。因为编写的人在都没有教过或者没有很好的研读教材与课标。

困惑之四: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或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困惑之五: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许多学校用按学期安排课程的模式,每周2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模块1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

困惑之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差距较大,同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出现较大“真空”,教师课堂得补充一定的基础知识。

困惑之五:学生学习条件简单,加上各科的学习压力,对问题探究的作业难以完成,如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困惑之七: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现象。

困惑之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额较大,大多在56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九:“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困惑之十: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地理1”,在学时上要求用36课时完成。其依据是: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既不参加统考(即使参加也较易蒙混过关),更不属中考科目,家长和学生基本不重视。这种情况对于课改和非课改区均存在,而尤其对于非课改区,由于师资缺乏和办学条件较差,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加之初三地理学习又中断了一整年,因此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多数学生只有在地理考前才多少花点时间背一背地理,初中地理学习方法就是背背就能考好。试题的考核目标是以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为主。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咱们学生在地球基础知识(像基本的经纬线、经纬度划分等)、地图知识、区域地理方面的常识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所以必须帮学生补充这些知识,但会占用大量的课时,以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理l”的教学,同时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情况,当然虽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解决,但新课程的设置,能否充分考虑:通过增加课时解决;或调整初中的课程设置,在初三开设地理课程,授课内容以与高中教学密切联系的知识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得更好。

2.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3.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4.教学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

新课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过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中重要的是坚持这样的理念,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首先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如“宇宙中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水的合理利用”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这种课型主要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等,如教材P32的探索“热力环流实验”等内容就可以把它单独设计成一节实验课。还有教材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案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节地理网络教学课,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料查找、研究等(当然教师要进行调控)。此外,结合其它课型的学习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课,如在学完第一章“行星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宇宙、太阳系、地球等的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VCD《宇宙与人》(或其它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

5.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延伸

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式地学,加之我们班生数多,要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照顾每个学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两节课间时间相隔长,知识学过容易淡忘。为此我们针对必修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确定以新教法为教学主基调并在学生中推行“课前小组自学讨论式"学习作为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前,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座位位置每四个或三个做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长轮流当,老师每节课布置好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讨论教材相关问题形成小组结论、初步完成相应练习,这样课堂上教师即可组织让学生整理知识、发表见解。经过两周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学和课堂师生互动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数多的问题。

6.严格常规管理,保证教学成效:

新课程周课时少,用新教学方式课堂热闹生动,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可能会淡化弱化,从应试角度教学成效可能会降低,从必修一教学来看学生普通感觉到课堂是有意思了,但练习不好做,考试不好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在教学方式上取上述的调整外,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布置、讲评、交缴及订正,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不落空,学生知识掌握牢固扎实,训练有素。

7.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师生的收集参考丰富的资料,第一轮课改教师手头资料缺乏,靠自己从零开始积累,每备一节课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不仅时间有限、知识技能和思维都是有限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为教师间紧密合作、共享、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的工作方式,从而高效地丰富教学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市的教研氛围比较薄弱,今后应由市进修学院或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牵头多开展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研讨,各校间互相沟通,组织对高中新课程的观摩或课件交流。

8.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文章标签: # 学生 # 地理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