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教育部门禁止高考移民,不让高考移民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网民辣评高考移民被合法:15万一套的房子可换100分2.高考移民的惩罚制度3.洛阳高考移民:从潜规则到反规则4.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高考移民去天津最好。北京、上海的录取率很高,当地也同时拥有很多知名的大学,但是由于落户政策困难,所以不是高考移民的固定选择。所以,另外一个直辖市天津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天津的高考录取率根据有关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市高考本科录取

1.网民辣评高考移民被合法:15万一套的房子可换100分

2.高考移民的惩罚制度

3.洛阳高考移民:从潜规则到反规则

4.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教育部门禁止高考移民,不让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去天津最好。

北京、上海的录取率很高,当地也同时拥有很多知名的大学,但是由于落户政策困难,所以不是高考移民的固定选择。所以,另外一个直辖市天津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天津的高考录取率根据有关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市高考本科录取率为81.6%,天津高考人数为5.6万人,本专科录取率达到了91.4%,基本上属于都有学可上。

另外天津本地的大学也非常多,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都属于很有影响力的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也是很不错的学校。天津的南开中学、耀华中学都是办学很有特色的学校,属于国家级重点中学。但是,现在天津高考政策收紧,要求必须高中三年在当地学校学习,才能参加高考。

高考移民为何增多

1、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性

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性是影响高考移民增多的最大原因之一。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地理位置的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考虑到当地的学校教育和条件,父母认为转移孩子到有利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孩子高考后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也让孩子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社会竞争的加剧

社会竞争的加剧是导致高考移民增多的第二个原因。随着城市的发展,教育的不断集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统考越来越严格,学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让学生们在高考中想要取得优异成绩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也就选择了高考移民。

网民辣评高考移民被合法:15万一套的房子可换100分

2022年。

教育部门就高考复读的问题做出了回应,表示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不过目前只有四川、云南、贵州和黑龙江等地先后发布禁令,并没有涉及到全国。不过,这就是释放的一种信号,预示着国家要保证高考是绝对的公平,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一旦发现坚决制止。教育部:2022年将全面限制高考移民还有一个方式是“高考移民”,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名牌学校中读书,等到高考前一年把孩子送到分数线低的城市参加高考,这严重影响的高考的公平性。高考移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行为。我们应该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维护高考的公平,这也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公平。所以教育部也对此发布了一项通知,“禁止高考移民”,预计将在2022年全省覆盖。

高考移民的惩罚制度

15万元购房落户沈阳变具备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高考录取直降100分。”近日,一则房地产商广告在济南市民中引起了轰动。房地产商为打破教育部高考移民政策的限制,策划出了一张近乎完美的移民流程:购房——落户——转学籍——异地高考。“移民地图”大行其道,充满了诱惑,另不少学生和家长蠢蠢欲动。

济南房地产商变相卖房

广告是否属实呢?记者多方了解到,在沈阳,考生只要学籍满三年以上就能参加当地的高考。这样一来,只要在孩子高一时,家长在沈阳买房落户,并成功转学籍,考生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

高考历来被公认为权威的竞争,可如今广告铺天盖地,花15万元就可变相买到100分,而这15万元也只成为了自己名下的固定资产。广告好比告诉了人们,你在银行存上15万,三年后取出,获得的利息就是高考额外加100分。这样一举两得的事,确实让人动心,但是倘若每个还有15万流动资金的家庭,都动了这样的念头,做了这样的事,三年后高考会变成什么样,沈阳的房地产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山东高考报考严重下降,竞争趋缓;沈阳高考报名上升,竞争激烈。然后造成,沈阳的房产被外来人员给炒热,大量的空置房,入住率下降,社会状态越来越不稳定。房产“”高考并不会实现互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高考并不是有钱人的高考,它应该属于全民。沈阳的教育跟不上山东,高考录取分数线比较低,我们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更体现了高考的公平。高考的目的本应是实现全民发展,它提供给贫困地区的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那些从小接受优厚教育的人们不应该再来分这一杯羹,好比你穿金戴银了还跟别人一样领救济款,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唾弃。

纵观社会,每年都有高考移民的案件被媒体曝光,这些人有的是冒用他人,有的是利用权力转籍,他们的家庭条件也都不一般。而如今只要区区的15万,就可以成功而且合法的进行高考移民,这说明了什么呢?不仅是高校连这个社会都在发生着癌变,只要有点钱或都有点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钻法律、制度的空子。这几天整个社会都在讨论着李刚门的,人们围观是源于对李刚父子是否或者已经烂用私权的好奇与愤怒。在大众的围观中,河北大学却出奇的沉默。河北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已然屈服在河北省公安局副局长的“裙下”。想必,在父权盖过天的保护下,李启铭当初根本不用钻空子,移民什么的,他进入河北大学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不知道他当初的高考分数线,倘若他只考了三百分,李刚应该有办法,让河北大学以“偏才生”破格录取。

与李刚门相反的是,在北京的外来工踏破铁鞋终于迎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京就读高中”的政策,平民百姓们手里没有钱没有权,只能等着施舍。同情了,同意让他们在京就读了,可是到了高三他们还得被“发”回所在地,离开父母回到陌生的第一故乡高考。他遵纪守法,但是到最后并不一定会比李启铭上更好的学校。

山东的“移民地图”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高考不应该因为有钱、有权就可以走捷径,社会需要还教育事业一片净土,它不应该再受到金钱与权力的污染。同时,高考不应该再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做为卖点,大学校园里也应该平等。

洛阳高考移民:从潜规则到反规则

海南法院判处海南保亭县2007年25名“高考移民”案件中5名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徒刑,在海南首次通过刑事处罚惩治“高考移民”中的职务犯罪。

“高考移民”破坏了教育公平。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政策本意是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人才培养的优惠照顾措施,是一项德政善举,借此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解决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高考移民”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得外地考生实现“移民”,挤占了当地的招生指标,对于本地和外地考生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使得的德政善举大大打了折扣。

“高考移民”背后一般都隐藏着严重的腐败。办理有关证件、证明的机关工作人员,不是不了解国家有关规定,而是明知故犯,其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保亭县公安局南茂派出所副所长徐涧楠在此案中收受25000元,保亭县教育局办事员李沿也收受71000元。由于打击不力,违法收益很高,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心存侥幸。

“高考移民”涉及教育、公安、卫生等多个部门。治理“高考移民”需要多部门协调,司法部门强力介入,否则整治难以收到实效。只有通过刑事处罚,才能打击犯罪,平息考生和家长的怨气,回归社会的公平正义,并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对“高考移民”案件,不仅要追究直接涉案人员的责任,对于有关领导也要追究玩忽职守的犯罪行为,不能轻描淡写,让他们蒙混过关。检察机关已经以玩忽职守罪起诉保亭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招生办主任周某,就是给那些不负责任或者稀里糊涂的有关领导敲响了警钟。谁拿国家的政策、群众的利益不当回事,法律就会对他不客气,他就得付出身败名裂的代价。

“高考移民”5名职务犯罪涉案人员被判刑,让考生和家长看到了解决“高考移民”的一些希望。

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对于洛阳的一些高考生来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远没有去重庆上高中重要。

 《中国青年报》以“洛阳:高考移民成公开产业”为题报道,《洛阳晚报》上不时出现一些小广告,为外地的私立中学招揽生源,口号是:“到重庆上高中,考大学更轻松”,“选新疆高中,考大学”等。国家规定,在某地参加高考的必要条件是当地户籍和学籍须满3年,但记者暗访发现,打广告的这些学校,个个“灵活”得很,它们有办法迁移户口,甚至能买到户口,“这边户口和学籍都不动,那边办新的”。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都)有一部分孩子,人家在外地高考——你知道,"高考移民",哪个学校没有?”

 以“你知道”开头的一种世事洞察的语气,指出的是一种让人痛心的丑闻泛滥。而正如你也知道的,每年一度的高考,已成为媒体恒定的新闻富矿。今年以来,已有“跨国高考移民”案、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重庆31名考生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等。但这些仍只是“突发新闻”。当成为公开产业的“洛阳高考移民”惊艳亮相,你同样知道了,作为一种常态丑闻,它其实早已有之。虽然你不能确定,它开始于何时,却让你明白地知道,有一种作与舞弊,像一种不祥的命运,一直与高考招生如影随形。

 在洛阳成为“公开产业”的高考移民,对应着重庆失序的高招监管。若说此前曝出的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作,一度让人惊叹作的规模之大,作丑闻在高考所罕见,那么此次高考移民,则让人感慨在作这样一条耻辱的利益链条上,多个部门“配合”之密切。

 据报道,对正在洛阳热火朝天招生的重庆赛德、纯阳等学校,早在2007年,曾因违规办学和违规招生受到查处,但“两校依然我行我素”,以致在被查处的当年“又有421名学生在渝参加了高考”。所以如此,因为“它们的做法,曾经得到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在今年洛阳招生中,赛德一位牛姓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几十名河南学生的重庆和户口页。上面显示,很多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都以“上学”为名,由重庆市某派出所的同一个民警经手办理了户口迁移。牛老师自豪地强调,“每年给派出所分二三十万元的管理费”。

 真的很遗憾,我们又发现了在考生民族成分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公安部门。因为“你知道”,更改民族成分必然要通过公安户籍管理部门,至于转户籍或伪造户籍,没有户籍管理部门的“配合”自然难以实现。至于教育、工商等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当然也不可或缺。因此不论是民族成分作,还是高考移民,都表明在貌似严密的制度防控中,总有“百密一疏”之处,于是也就总有一个制度后门为钱权者所用。因此,面对高考舞弊,永远别说黔驴技穷,世事总是黯然地提示我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高考制度被视为维系起码公平的脆弱年代,愈多的高考舞弊是高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当我们得以进一步翻检相关舞弊案的生发机理,所能看到的,是权钱取代了既有的制度及公平规则,使原来以为不足为外人道的、潜伏的钱权规则,一跃成为了显规则,或“反规则”。所谓反规则,是中央党校专家新近的创造。相对以往所说的潜规则,反规则是公然藐视和摒弃一切规则,表现为一种不顾一切的、赤**的功利行为。

 这正是一系列高考丑闻的特征。重庆31名高考生违规更改民族成分,对应着31个在当地“有权有势”的家庭;前不久媒体热炒的享受浙江高考航海模型加分的学子,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在这些中,权力就意味着加分,意味着这些高考生可以凭空比别的孩子“多收三五斗”。至于“洛阳高考移民”,包括此前的“跨国高考移民”,则无异是金钱与权力媾和的丑陋展演。在这里,金钱可以搞定一切:公平是可以被改写的,规则是可以被重设的,权力都是可以被买通的。“高考移民”成为权钱阶层的特权,也就不足为怪了。

 越多的高考舞弊,意味着在教育的消费上,一个规模化、公然的权钱垄断阶层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反规则的权钱规则,正是今天所有高考生不得不面对的不祥的命运,亦正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教育与未来所不得不面对的不祥的命运。

 那个叫权力的孩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但你出走得太远,还能听得到吗?

正在上映的话题**《天才》,讲的是考场上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的科举时期,各种手段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最为典型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已经历经了1100余年的历史,各项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与之相伴随达到巅峰的,却是士子们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科举手法。在这些手段中,尤以枪替、夹带、冒籍等为突出,而冒籍又是这里面最为“软性”的一种。

说它软性,并非冒籍值得同情,而是相比找人替试,或者打小抄而言,这种舞弊行为,对其他考生相对“公平”,毕竟人家还是凭着真才实学参加考试。但在软性的另一面,冒籍却又比其他科场舞弊行为,增添了一分社会冲突的危机。

冒籍在我国唐、宋、元三朝历史上,有着许多别称,如寄应、附贯、冒贯等,直到明清时期才统称为冒籍,而尤其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为典型。

这倒并不是因为乾隆时期冒籍问题真的比后来嘉、道、咸、同、光时代发生的数量多,更严重,而是因为清代在乾隆时期国力最为强盛,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朝廷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这一考场的弊端,故而留下来的资料也最为全面,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到了后期国势日衰,与那些更具威胁的其他社会问题相比,科场舞弊问题成为无人问津的“累赘”。

那么,什么是冒籍?简单来说,冒籍相当于今天社会中的“高考移民”。例如,本来是浙江的同学却跑到贵州参加高考,江苏的同学跑到天津参加高考等等。在清代,冒籍就大趋势而言以三种地域性流动最为常见:南方士子冒籍北方科考;富庶地区士子冒籍贫困地区科考;人口大省士子冒籍人口小省参加科考。

大闹考场。晚清安徽安庆府考时,怀宁县士子陈浚考试成绩名列第五,但是遭到其他士子不满,有人撰写揭帖称陈浚是江苏金陵人,乃冒籍怀宁县参加考试,应该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并最终引发了一场地方土童对冒籍士子的攻讦。出自《点石斋画报》土集

顺天府、天津、贵州、广西、台湾等地区是冒籍的“重灾区”

那么,为什么会有以上三种地域上的冒籍趋势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家乡的竞争太激烈!在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省定额制。在乡试中,每个省份有多少人能考中举人是有名额限制的。

打个比方,北大、清华今年在浙江各专业招生一共给了100个名额,但是浙江的竞争太过激烈,即使考生再有能力,终究会有一些人因为名额的限制无法考上自己的“Dream School”。那么,怎么办呢?出国留学吗?别开玩笑了!在清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就是全世界,去哪里留学!因此,办法就剩下一个,去别的地方考试,以“高考移民”的方式,占用其他省的名额完成梦想。

因此,在清代学风相对兴盛、经济相对富裕、人口相对密集的江浙地区成为冒籍的“人才输出省”,而当时的顺天府、天津、贵州、广西、台湾等地区就成了“重灾区”。

在这里应多说一句的是,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顺天府之所以成为冒籍的重灾区,与分数线的高低没有多大关系。原因在于作为首善之区的京师,国家给这里一处的科举中额,也就是招考名额几乎是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总和,但是这里的人口相对于江浙两省而言又少了许多,因此无形中提升了考生完成梦想的几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顺天府,尤其是大兴、宛平成为当时冒考最为集中的地方。

不过,因为这些冒籍者对其他省份的考生形成了威胁,导致了考试中的另一种不公平现象,所以冒籍行为往往容易引发当地考生对这些外来冒籍者的敌视,甚至冲突。

学使怜才。士子唐继生本籍为江苏无锡县,但是后来却在吴县参加科考,被人告发。当时主管江苏科举考试的学政在监考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但由于学政爱惜唐继生的才学,没有追究他冒籍之事。 出自《点石斋画报》子集

条文法规严格,仍有不少考生钻空子

清代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出台了《钦定科场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冒籍问题,给予本地考生公正的考试环境,同时取了一系列手段防止、打击这种“高考移民”行为。

其中主要的手段有:以5个考生为单位相互间画押作保,找有功名的考生担保,派官员审查考生口音,最后尽量做到考试日期一致。而一旦考生在考场被发现是冒籍参考,那么,他将会面临取消考试资格,被杖打80,以及未来6-12年无法考试的处罚,而这最后一点对于一个以科举功名作为唯一入仕途径,实现考生理想的清代社会而言,无疑对考生的打击最为沉重。

不过,虽然条文法规俱在,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利用了科举考试上的漏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例如,晚清的状元张謇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都是通过冒籍而科举中式的。

在众多以冒籍实现梦想的考生中,最具代表和色彩的应当首推乾隆朝的著名学者——赵翼。赵翼,字耕松,是江苏阳湖人。他本应该按照籍贯在家乡江苏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按照资料显示,他利用冒籍的方式在天津参加了1750年的科举考试,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科举——仕宦生涯。那么,是否真的没有人发现他的冒籍身份呢?非也!故事还得从考试前一年他从江苏来到京城说起。

清代禁止冒籍的规定 出自《钦定科场条例》

“高考移民”儿赵翼,被发现了也侥幸过关

1749年当时来到京城的赵翼以卖文为生,凭借私人关系临时借住在当时的一位官员尹继善的家中。当时处境窘迫的赵翼,只希望科场能够成功以改变时下的处境。但是,作为江苏籍贯的他显然回到家乡很难保证一考而中,所以为了增加自己的考试成功几率,他就想到了冒籍应考的办法。事有凑巧,正好赵翼家乡中,有位族人在天津经商做盐业生意,这为赵翼提供了冒籍入考的机会。于是,赵翼决定伪造商籍身份应考。他谎称陪同这位亲属一同从江苏赶赴北方进行盐业生意,从而获取在北方临时居住地参加考试的机会。

其实,当赵翼刚一参加考试时,就已经有人识破他的冒籍身份。只不过,当时管理考试的官员叶公煜一方面很赏识赵翼的才华,另一方面碍于尹继善的面子,便没有认真纠察他的冒籍身份,而且让他顺利过关,榜上有名,从而开启了赵翼的官宦生涯。赵翼这个“高考移民”的儿,在《赴天津》这首长诗中也还原了此事,虽然诗中记述了冒籍的事情,并颇有得意之情,但是赵翼也知道冒籍一事毕竟是科场所不允许的,这就是诗中提及的“南庠试北闱,令甲所不受”的主旨。从诗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遭遇看,赵翼颇有些狼狈不堪之感。其实,赵翼自己也觉得脸面不光彩,甚至认为大节有亏,所以最后也只能聊以解嘲,自己大节无愧也就心安了。

诗道:

西笑到长安,求官拟唾手。

岂知一青衿,易地成弃帚。

南庠试北闱,令甲所不受。

闻有牢盆籍,游客借已久。

入作黉舍生,可列乡射耦。

爰乘薄笨车,路指丁沽口。

潞堤直于弦,津河绿于酒。

将为途行,先防扞关守。

诘者严谁何,未敢告以某。

譬如投秦客,变易姓名走。

孟尝出函谷,夜半作吠狗。

曹公诳追兵,黄马者在后。

居然春絮飘,着地又生柳。

虽贪奋飞便,终愧诡遇丑。

古人重始进。出处戒其苟。

聘书却公卿,移文畏朋友。

伊余独何为,自赴藏疾薮。

盗泉不暇择,渴来饮一斗。

迹如鸠占巢,情类雉求牡。

旅枕梦醒时,何地谢怩忸。

一笑聊解嘲,比例得八九。

徐凝江右士,赴杭觅举首。

名臣范履霜,亦以朱说取。

士穷则躁进,此事古来有。

要当期大节,微眚岂足垢。

阴差阳错,冒籍应试的赵翼差点成了状元

凭借冒籍过了乡试的赵翼,还需要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以获得最高级别的科举功名——进士。所以虽然侥幸冒籍得中乡试,可是在会试、殿试的过程中他同样需要顾虑自己的身份问题。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赵翼太了!赵翼先是获得汪由敦的庇护以冒籍身份参加了会试、殿试,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字体,瞒过了主考的刘统勋和刘纶,被列为前十名。此时又恰逢兆惠将军奏凯,一同派入批阅考卷,赵翼竟被内推为状元。只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件更加有意思的事,阴差阳错之下,才让这位官员们内推的第一名,变为了第三名。

当乾隆帝最后拿到被官员们推荐的前三名考卷后,他发现被内推为第一名的赵翼是江苏人,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人,而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随后乾隆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我们清朝现在有陕西籍的状元吗?”旁边的大臣们回答说:“原来明朝的时候有过一个康海,但我们清朝至今还没有!”就这样,乾隆帝决定将第一名与第三名的位次互换,并解释道:“虽然第一名赵翼文不错,但是江苏、浙江这些地方文好的人很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陕西不但至今没有出现过状元,而且西征的军队刚刚凯旋,在这样一个时机,把已经第三位的王杰调到第一位,毫不为过啊!”这样,以冒籍应试的赵翼一举成为探花,而王杰则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陕西籍状元。

虽然赵翼的冒籍故事成了今天提及这一科场弊端的佳话,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他的性,而掩盖了他的非正当性和有失公平的原则。如果说,赵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借了自己的才智获得探花之位的话,但至少正因为冒籍这种舞弊行为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不过,在更多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赵翼这样的冒籍者一帆风顺的应试,而是因为冒籍考生所酿成的“土客冲突”,甚至形成数十年相互攻讦的事例。

虽然以乾隆朝为代表,朝廷取了各种措施以整顿科场,且起到一定效果,使得天下士子对于冒籍应试有所畏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力的衰微,冒籍之势已无法遏制,士子冒籍应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也体现出了科举制度走到末世的悲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对于清代科场舞弊行为的解读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又可以知古鉴今,为我们防止和解决今天各项考试中的舞弊手段提供借鉴与参考,我想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文章标签: # 高考 # 移民 # 冒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