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21年士兵考军校真题_士兵高考真题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去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当你失去的时候,不要耿耿于怀,懊恼不已,不如享受自己已有的,也许会轻松许多。当你已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回顾一下,是否失去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切忌不思进取。 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苦难的止痛剂。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
#高考# 导语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实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作文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视,把握每一次写作文的机会。下面 要给大家分享的是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同学写的,再来和自己对比一下,找找差距,继续加油。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视野决定高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语文试卷作文题)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审题立意。根据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材料的中心是在说“视野”,材料中对人们的视野角度做了辩证的诠释。一种是视野小了容易满足和获得成就感,一种是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考生要注意从两个辩证的话题中选择一种进行立意。从第一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变小容易满足、视野大小决定成就感。从第二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决定高度、视野成就人生、大视野大气魄。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分析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这样作文才能内容深刻有一定的高度。
范文:
视野决定高度
大鹏俯视万物翱翔云端,才有了鹏程万里的寓意;青蛙环视井底洋洋自得,才有了井底之蛙的笑语。人也一样,你的视野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楚王丢了心爱的弓,这一国之君抬起头来,看到了广阔的疆域,“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推崇“仁”的儒家大师孔子抬头,看到了天地间叫“人”的群体,“人失之,人得之”。道家尊重自然天理,老子放眼,得出“得之,失之”的天理。
楚王失弓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人们不难从中领悟: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却看出了不同的豁达,不同的视野决定了未来他们人生的高度。
宏伟的教堂里,端坐的教皇俯视围绕他的教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无需认证,无需解释,一句话便成了真理。一群有志之士细心研究,潜心钻研,发现了不同,却被至高无上的教皇迫害,年轻的哥白尼更是付出了生命。
如今,“日心说”已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不是当时无人发现,而是无知的教皇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的教堂更庄严的东西——真理。从未试着走出教堂的教皇可笑地俯视地球,殊不知,在哥白尼看来,“万物中心”的地球不过是行星之一。眼光越过地球的哥白尼放眼宇宙,发现了真理,受到了后人敬仰。
钱塘江大桥看似是不可能建成的桥,茅以升以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创新的造桥方法完成了这一创举。然而,大战爆发,大桥必须炸毁来拖延日军,茅以升毫无怨言,“抗日必胜,此桥必复”,刚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跃然纸上,大桥带着希望轰然倒塌。
大桥是茅以升也是当时中国的伟大创举,茅以升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然而,国难当头,智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他自动忽略了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他的眼光已越过了个人利益,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茅以升被尊称为中国造桥大师,更是一代开国功臣。
还有那些为国奋战的将军与士兵,为民请命的清官与诗人。杜甫心系天下民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放眼自然,远离尘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人只顾私利,庸庸碌碌终生,埋没于尘世。伟人放眼大局,才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气,发现真理的视野,淡泊名利的心胸,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眼界决定高度
现在,一种观念在互联网上盛行一时,即“做人,格局决定了你的高度”。这里的格局,指的即是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这个观点在今日的盛行,充分说明了眼界在这个高度运转,人人急功近利的时代的重要性。
说起眼界,对此早已深有体会的古人还传于后世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来告诫后人:“盲人摸象”和“井底之蛙”。前者说的是几个盲人各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遂分别认为大象就是它的一部分身体结构特征与现实相接近的生物。后者则说的是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认为只有它生活的一口井是这个世界,而对别人口中的大海不以为然。由此看见,人对新事物的认知何尝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可倘若新事物与已有经验相悖,就会无论孰对孰错都将初来乍到的新事物观念逐出门外,束之高阁。如果这样的处事方式态度如井底之蛙,摸象之盲人者,不仅再难以取得进步,甚至还会沦为笑柄。
何止古代,近代的史事也无一不告诫着我们固步自封受制于已有经验的后果:清朝因为中期闭关锁国,中国之发展远远落后滞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瓜分,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传播宣扬西方的进步思想,国民的思想仍然不是受到着封建礼教的毒害吗?如此,还会有今日繁荣昌盛之中国吗?而进行着这彻彻底底民主主义思想革命运动的——诸如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人,谁又不正是因为出国访问留学的经历才接触,了解到了西方科学,民主的思想,对世界格局和中国实际情况有了客观清晰的认知呢?如果他们仍停留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中,眼界不加开阔,则仍保持在无知无觉,精神麻木的状态,如此还会有新文化运动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此看来,人要有有所飞跃性的突破与进步,必须先打破已有的认知所形成的枷锁,解放思想去接触全新的事物观点,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认知范围。身处于这样一个无比喧嚣嘈杂的时代,面对相同一件具有争议性的事物、事件,往往会众说纷纭,各有各理。甚至有些事情已复杂到没有孰是孰非之说,此时倘若只听一家之言,靠谱吗?如何有着这样的观念,往往会被情绪煽动所迷惑而失去了自我,今天听服那家,明天说不定又轻信于那家,如此一来,随波逐流,究竟何去何从呢?就拿前些时间轰动一时,引发社会争论的江歌案来说,案件的情况很复杂,里面的人物更不是单纯能单面论断的,可谓人心难测,可恰恰最传播开来的对此事的论定就是不多加了解推理就胸有成竹陈说的一面之词,尔或是传播者别有用心,故意煽动特定人群的情绪,而良知往往是小声的。此时如果不众家之言无一不了解思辨,判断后形成自己的认知,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与论定是真相吗?甚至久而久之,你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你的思想就会变成任别人指使摆布的傀儡。若此沦为等,何其悲哀呢?
读三国演义,我觉得写的,就是一个格局。我读出来的,是即使我们不想成为英雄,抑或是不能成为英雄,仍应该铭记人即使再强大,格局过小,小家子气,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反之,即使再弱小,但只要格局较大,就一样可以石破天惊,一飞冲天。我觉得,这就是对格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眼界的作用的概括了。
高度决定视野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
——题记
当奔腾的流水在千仞的峭壁之上倾泻而下时,便有了“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勇敢凶猛的苍鹰在九万里的高空挥翼翱翔时,便有了展翅苍穹,谁与争锋的昂扬斗志。好水成瀑,鹰击长空,此之谓“高度决定视野”。
站得高,所以看得远。他们,在兵荒马乱、人心涣散的年代,独上高楼,看到了芸芸众生的喜怒哀愁。于是,屈原吟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低语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高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子美感叹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们,站在那个高度,决定了他们比凡人看得更远,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
站得高,所以看得清。常言道:“*者迷。”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满心的踌躇壮志,满腹的才华经纶,换得了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非凡待遇。然而,他却独上高楼,看清了宦海的浮沉,官场的险恶,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白鹿青崖间”,“举杯邀明月”。再看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智者,竹仗芒鞋轻胜马的行者,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独上高楼,看清了人生的反复无常。于是,他豁达,他大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站在那个高度,感悟到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为站得高,所以流放到北海牧羊的苏武未曾放大痛苦,在大汉的历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因为站得高,所以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豪气地讲述着“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回州”,即使愁思连蚱蜢舟也载不动,即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周而复始。就如同人生的短暂,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铭记“高度决定视野”。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清,才能把对人生的热情倾注在眼前的这片土地上,浇灌生命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