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20高考诗歌鉴赏江苏,2014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高考设置诗歌鉴赏题,就是为了检验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篇1:咏物诗情感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

2020高考诗歌鉴赏江苏,2014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设置诗歌鉴赏题,就是为了检验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篇1:咏物诗情感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如: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2、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如: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如: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篇2: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4、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篇3:诗歌鉴赏之炼字

 所谓练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

 1、炼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炼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好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直圆?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寸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寸联系到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3、炼数量词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妙处,简单表态,作出判断,还要求考生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考查。这一类型题学生答题较差,得分较低,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答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古诗词创作的写作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作者的感情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对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所谓“时人论世”,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于是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自信。晚唐时期战乱连年,人民生离死别,于是有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叹。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李煜是一名杰出的文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所以才留下了《虞美人》《相见欢》等滔滔不绝亡国之恨的愁思佳作。

 

 二.借助意象领悟意境

 

 意象就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没有丝毫议论,而是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达哀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

 又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借助典故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1.引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引用,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历史故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词句,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四.把握诗的题材

 

 根据诗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游记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

 1.爱情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

 2.讽刺诗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醉太平》等。

 3.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题西林壁》、《琴诗》、《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游记诗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6.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以史诵人,以史喻今。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7.咏物诗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8.咏怀诗是叙事抒怀,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个人抱负等情怀的作品。如《离骚》、《行路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9.怀古诗是由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0.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与民族矛盾的诗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出塞》等。

 11.山水田园诗是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为主的诗。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五.明了诗词的风格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作者有风格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写作风格显得尤其重要。

 如曹操雄健浑厚的诗风;王维谈泊闲逸的诗风;杜甫沉郁忧愁的诗风,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的诗风;杜牧英俊豪纵,飒爽流利的诗风;苏轼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风;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的诗风;辛弃疾慷慨激昂、气象恢宏的词风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如:《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此诗如不看题目,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都是读题能明其意的典型。

 2.注意注释

 古诗中的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有其暗示。注释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地点,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二是作品中有关诗句的介绍,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三是对作者本人的简介,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四是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主题灵魂。借助这些信息,我们基本上就能将诗读懂了。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骆宾王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人诬告下狱,狱中写下此诗。看了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咏蝉来抒发因上书论事无故遭馋言被贬的愤慨之情。

 总而言之,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对古诗文的鉴赏,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徐耀栋,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文章标签: # 诗歌 # 鉴赏 #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