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电子版-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tamoadmin 2024-10-03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4.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

1.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4.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5.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

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电子版-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总结 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文化 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措施 。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教育 。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高考考试科目之一,学生们想考好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诵知识点,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基础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成功,标志着**的诞生。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 措施 。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 口号 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

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

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统治:清政府日益孤立:

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

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

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

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

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

②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 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高三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法:牢记大事件与基础知识

★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的要诀

★ 2020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

★ 高考历史的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归纳

★ 高考政治考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考之前,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复习,要重视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必修一的知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 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 教育 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 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 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一、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想主张: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③提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1)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用儒学垄断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 方法 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 经验 。潜在的隐患。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5.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6.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7.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9.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

总结 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历史 重要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中华考试网

2、综述:

(1)分类:

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 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其它 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改革者或为统治者,或赢得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 措施 ;

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资料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推动下的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国内

①社会背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A、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张政治改革。

B、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民权思想的启蒙(选修二专题一第三课)

a、背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思想上,国内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国外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播;外交上,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基本主张:学习,开展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激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传播西方知识,宣传天赋、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被称为“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2、变法的准备活动——士人干政

(1)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教育 制度

②实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和思想先导

(2)公车上书(选修二P35)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4)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等

高三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三历史必学必背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汇总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这些都要记住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二一九法令)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 经济: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组织:加强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影响科举制的“利”

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章标签: # 历史 # 知识点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