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文言文语法总结,高考文言文语法
tamo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2.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3.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
1.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2.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
3.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2.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3.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4. 文言文中句子划分节奏有什么规则文言文句子节奏停顿划分 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①可/以/一战 ②再/而衰,三/而竭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⑨且/焉置/土石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附:关于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指导例析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例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例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像”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例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例24、于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5、可以 可/以/已/大风 可/以/一战 例26、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27、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例28、夫/大国,难测也 例29、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0、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33、《范/文正公/集》例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 例3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九、“也。
5.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6. 文言文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7.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文言文怎么断句你好
文言文断句技巧. 六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握句内部自停顿;
2、掌握文言文词语特点(例现代汉语些双音节词文言文两单音节词需要读)读单词;
3、借助语知识析句结构读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宾短语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置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其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句前面夫、盖、其等词些词应稍加停顿;
5、偏短语介宾短语般停顿否则影响文章意;
6、特殊说明
a、解古代号、号、官职、名及名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省略部
c、表示间位词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
1、具体划节奏停顿要太琐碎;
2、能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充确理解句意基础才能找确停顿位置
8. “而”在文言文中划分节奏有几种划分节奏不要以某一个字为标志,这样反而将很简单的事情越弄越复杂。
以“而”为例,就有三种情况: 1、做连词时,它一般跟着被它连接的内容在一起,在“/”斜线的后面,起修饰作用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如“吾恂恂而起”(我小心翼翼地站起来),这时候,它的前后都不能划开。 2、作动词时,一般不能划开,如“军惊而坏都舍。”
3、作助词时,如果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前后都不能划;作语气助词,可能在斜线的前面,也可能在后面。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你可能发现,我说了这么多等于什么都没说。
由于字词的用法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不能作为划节奏的标志。?。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1. 古文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即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和怎样描写。
包括:(一)谋篇布局: 象征隐喻、想象虚拟、虚实结合、联想推演、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照应、以小见大、比兴、卒章显志、用典(二)表达方式:抒情和描写①抒情的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理抒情②描写(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精雕细刻的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象征、反复、通感、衬托、对偶、对比、借代、列锦作用: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2. 对比烘托渲染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描写的事物鲜明突出.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 用典 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 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 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8.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9. 白描 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10、工笔 细节描写,真切生动修辞手法主要有: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反问 加强语气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1)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反衬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3)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6)观察角度的变化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3. 古文的写作手法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4. 古文中的手法 带例句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本句互文
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本句互文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月本句互文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对句互文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脚扑朔眼迷离对句互文
⑥公入而赋:“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遂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五年》-----------------------------------平列互见
⑦申舟曰:“郑昭宋聋。” ------------反面互相补充
5.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6. 背文言文的方法怎样能快速的背诵文言文背文言文有很多方法,但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是喜欢文言文.我初中的时候曾经只花了10分钟就背熟了《桃花源记》文言文是汉语中的非常美妙的语言,可以通过古文来表达自己许多难以表达的情感,并且非常含蓄.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所以,首先希望你能喜欢.其次,我讲讲方法:第一:理解文中的含义,要想背古文,首先要知道每句话在说什么.要会翻译所有的文字.理解了意思,古文毕竟和现代文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会轻松很多.第二:读,读古文读多了,就会有语感,所谓的倒装,省略都会有体会,背起来就快了.第三:多看古文,培养语感.就这样了吧,我上学的时候,古文一般都没怎么被扣过分,主要就是这几点了.————————————————————您好,。
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历史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然而,由于其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文言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是很多人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子通常较短小,而且多用判断句和陈述句。其中,判断句通常以“……者,……也”的形式出现,而陈述句则多以“……,……”的形式出现。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句子之间的界限,从而进行正确的断句。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通常用于表示语气、停顿和连接词语。例如,“夫”、“盖”、“若”等虚词,它们通常出现在句子开头,表示一种语气或停顿;而“之”、“乎”、“者”、“也”等虚词,则多用于连接词语或表示语气的转折。通过对虚词的识别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的断句。
最后,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很多词语和句子都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因此,在断句时,我们需要考虑整个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每个句子的上下文关系。通过结合上下文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出句子之间的界限,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的断句。
总之,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结合句式结构、虚词分析和上下文关系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般是四个选项,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
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般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积累;当然,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于是(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里,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
三、语法切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都是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都是介词,“凭借、凭……的身份”。
四、语境推断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2010年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到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供考生参考: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以”可译为“凭……身份”)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如:作《师说》以贻之。
4.表示结果。“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三、之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或“它”“它们”。如:作《师说》以贻之。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二)用作助词,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2.结构助词。作为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
3.结构助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关于“于”。“其”的用法和意义,考生可按以上的方法作相关整理,在此不赘述。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韩信将兵
上(1)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上:指汉高祖刘邦。(2)差:高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语。
(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
(2)如我,能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译文:
3.请你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这个成语。
答:
4.从文中可以看出韩信与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时珪(王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耻()君不及()尧舜
(2)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2.翻译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1)曾经(2)带领(3)通“擒”(4)……的原因2.皇上曾经随意地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3.多多益善/越多越好4.韩信: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刘邦: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二、1.(1)以……为耻辱/比得上(2)比/的2.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
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三、1.C(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2.(1)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关键词为“夫人”“布衣”“奇能”,“不容乡里布衣”为被动句)(2)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关键词为“直”“慕”“美义”。)(3)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关键词为“山陵崩弛”“定”“殆”,关键句式“此一殆也”为判断句)
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 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 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