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唐朝历史考试题目,唐代历史高考
tamo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都说现在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在古代想考取个功名也是不易。在唐朝别说是想考状元,就是考个进士,那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下面列出的几个原因,我想也许你会有点理解。一是因为录取率太低,不比现在。根据历史记载,大唐朝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录取进士不足7000人,平均每科仅录取进士26人。录取进士最多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也只有56人而已。最少的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仅录取进
都说现在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在古代想考取个功名也是不易。在唐朝别说是想考状元,就是考个进士,那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下面列出的几个原因,我想也许你会有点理解。
一是因为录取率太低,不比现在。根据历史记载,大唐朝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录取进士不足7000人,平均每科仅录取进士26人。录取进士最多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也只有56人而已。最少的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仅录取进士12人。整个大唐朝的进士还没有我们现在一所大学的学生多。
二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太复杂。大唐朝以前,进士科的考试只考经义,即“贴经”与“墨义”。所谓“贴经”就是按照四书五经的原文来填空。“墨义”就是注释重要的字、词、句涵义。只要你四书五经背得熟,读得好,考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认为这样的考试,不能够考出应试者的真才实学,于是决定在经义的基础上加试诗赋,而且还把诗赋的优劣作为能否录取的首要标准。对诗赋优劣的评价就不像经义那么简单了。
三是要有政要权贵的举荐。在唐朝,取仕虽然是以科举制为主,但举荐的陋习还存在。主考官要优先考虑权势者的举荐之人,有时甚至还要按照举荐人身份的高低来排列考生的录取顺序。如此说来,你书读得再熟、诗写得再好,如果无人举荐也是枉然。这样一看你会发现这对考生来说应该是最大的难题,特别是毫无背景的考生来说这座大山太难跨越了。
由于这种科场的腐败,唐朝的学子士人当中衍生出一种彻底颠覆士人尊严的行为,叫做“干谒”。所谓“干谒”,就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权贵,问他们“我的诗写得好吗?”以期得到权贵者的举荐。夸张点说这和勾栏女子对客说“我长得漂亮吗?”没有什么两样。看来当时科举中的潜规则也挺厉害的,不拜谒一些名人权贵,也很难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