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语文教案怎么写,高考语文教案

tamo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中语文作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1.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教案怎么写,高考语文教案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中语文作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心灵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二、教学步骤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可让学生就课文后的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思考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

 3、范文引路

 手 ? 帕

 湖北枝江市第一中学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教材中黄方国的《父亲》一文的片断,有可能的话,全文印发给学生。

 父 ?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 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三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4、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以上两篇文章,然后自由发言,说说两文是如何写出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的。

 5、教师总结;

 1、以上两篇文章,一篇写事,一篇写人,都能触动人的心灵。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第二,提炼素材。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第三,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写作素材可以来自阅读,也可以来自生活;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一

 预习题目:

 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人物的言行,思考人物的性格。

 3、黛玉探伤时,为什么会?迟到?

 附:有条件的学生读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金钏儿挨打一段;集体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宝玉挨打?一段。

 1.从人物?集中?和?情节?集中两方面,了解课文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的特点。

 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学习本文出色的塑造人物的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理解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即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学习本文出色的塑造人物的手法

 理解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的1。以讲读为主,结合预习,使学生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弄清每个层次所出现的人物及其与中心事件的联系。

 2.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的2和3。以讨论为主,重点是通过对两组人物:贾母、贾政、王夫人和宝钗、黛玉的对比分析,深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此基础上把握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诉肺腑》,知道宝黛爱情通过这次的肺腑之言达到了成熟阶段。两个人也从相互猜忌、试探走向了彼此信任、彼此知心阶段。按理,两个人都应该十分高兴,可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宝玉挨打。(板书题目:宝玉挨打)不过,请同学们放心,这一事件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爱情,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爱情,也使更加坚定了叛逆的决心。这一段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它和《诉肺腑》是前后相连接的,中间只删去了一些与?宝玉挨打?无关紧要的情节,在此不做补充。

 二、解题 并明确学习目标。

  ?宝玉挨打?可以说是小说《红楼梦》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以宝玉为代表的叛逆思想和以他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发展到暴力的冲突。这场冲突在以描述日常生活琐事为主的《红楼梦》当中可谓是一件大事,作者抓住这一件大事,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不仅使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将两种对立思想的冲突揭示得异常深刻。那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这正是我们学习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说,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板书:舞台艺术安排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两种思想的冲突。)以舞台艺术手段安排情节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情节集中,即情节紧紧围绕着?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不枝不蔓;其二是人物集中,众多人物被牵涉在这一事件中,对此做出各自的反映。人物的各自反映所表现出的言行,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的生命,两种思想的对立、冲突自然暴露出来。

 那么,这场冲突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呢?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按照?挨打前? 、?挨打? 、?挨打后?的过程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三、讨论总结

 1、情节集中。 (板书:一、挨打原因:陪客无精打彩、忠顺王府告状、贾环进谗

 原本无气、倒生了三分气,又惊又气、目瞪口歪,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 偶然因素:焙茗不在、老姆姆耳聋

 二、挨打经过:小厮打,贾政盖、要勒死

 三、众人的反应:凤姐、袭人、宝钗、黛玉

 总结:有人将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比作潜流暗滚、惊涛大作、余波涟漪,确实形象生动。

 2、人物集中。众多人物都被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牵连在一起,就好象是被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有主角、有配角、有龙套,有直接出场的、有在后台帮腔的。那么这些人物是如何被集中在一个舞台上的,这些人物与这个事件有什么关系、他们各自在这一事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思考。

 (板书:)

 小结:从图示中,同学们可以看到,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直接主要的矛盾是宝玉和贾政;挨打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贾雨村、长史官和贾环;间接原因则来自金钏、琪官、焙茗和老姆姆四人;直接阻止者是众门客、贾目和王夫人;事后作出反应的还有李宫裁、王熙凤、袭人、薛大爷、宝钗和黛玉。作者正是从对这五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叙述中,将?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叙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以上的分析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颇具匠心,以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篇以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序,以事件为中心,将众多的人有条不紊、毫无破绽地安排在一个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家庭生活的大戏。下节课我们将就主要人物在这一事件中的言行、表现来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两种思想的深刻矛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的特点,这种情节结构的安排手法,作者在《红楼梦》的其它部分也常常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借一个事件,把众多人物纠结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不同表现的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生动、有血有肉。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人物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两种思想的深刻矛盾。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7-9自然段,思考贾政、王夫人、贾母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有何异同?从中可见三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总结

 三人对待宝玉的态度:

 人物贾政贾母王夫人

 异怒其不争,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失之以严。爱得无情痛惜,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爱得发昏。哀痛,宽大于严。爱得无理。

 同教育目标一致,都想以封建道德规范培养宝玉,使其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总结(略)

 2、请同学们朗读第13段和第15段,思考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的感情上的异同。

 分析、对比:

 人物表现宝钗黛玉

 动作、神态托药、红了脸、弄衣带娇羞眼肿、泪光、气噎喉堵、抽噎。

 语言吩咐用药、心疼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一句?

 心理宽慰、功利之想心中万句言辞,只是不能说得。

 情感真情、圆,医伤之药,功利之念悲戚、直,知己之心。抛弃功利。

 形象性格规劝,大家闺秀关心,知心恋人

 宝玉感觉心中大畅,自我怡然,亲而远之。情人哄骗黛玉、体贴关切,冷暖入微。恋人

 概括:宝钗、黛玉对宝玉都有真情,但由于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表现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宝钗谙熟世故,理智多于情感;黛玉单纯,情感至上。宝钗是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见宝玉,送的是药,心疼是真情,但力图掩饰,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黛玉在情感的世界中没有世俗的功利观念,她看宝玉,带着一颗真心,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劝他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也只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3、默读第1至6段,结合以上的人物分析,讨论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固守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他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而宝玉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追求的真情至性,寻的是知己,坚守情感至上的人生观。于是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道德礼教的叛逆者。 他的挨打也就不可避免。

 三、课文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常常把人物放在一起来写,以?一事牵多人?,或是把关系亲近、地位相同、常处一地、性格相似的人对比来写,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细微差别,毫厘毕现;或是把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处去写,使人物间的不同性格彼此衬托,愈加鲜明,比如以此法写黛玉、宝钗就是如此。正是通过这种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社会矛盾具体而清晰地展现出来,使《红楼梦》既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当时社会情景的镜子,又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情画、世俗画。

 四、布置作业

 1、课本70页一、四题。

 2、课外阅读《红楼梦》。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宝玉挨打》教案二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解说: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学生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了。)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解说: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解说: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观。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前面章节里表现贾政、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表现宝玉的: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

 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解说: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四、课堂小结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五、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研习课文

 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绝不可惟一。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问题二: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解说:学生讨论,教师不要刻意限制学生太多。)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解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学生刚开始用幼稚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授之一定的法,活学活用,越趋于自然越好。)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美的语言往往是最朴素的、最个性化的语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写人物语言的大家,他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让我们通过本课共同领略作者精妙的语言艺术。

 二、研习课文

 将电视剧《红楼梦》剧本中有关?宝玉挨打?的片断资料印发给大家,试与原著比较,体味曹雪芹精妙的语言艺术。

 方案三

 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阅读,纵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窥视贾府矛盾的展开与激化,了解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倾向,预示主要人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方案四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教学。

 1.先通读全文,整体了解课文情节和主要人物。

 2.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有关《红楼梦》特别是?宝玉挨打?的资料。3.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诸如情节、人物、语言等,甚至于更小的题目,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或制作相关课件。

 4.课上讨论评论或展示精彩课件。

探究主题意蕴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文章标签: # 宝玉 # 人物 # 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