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历史基础,高考历史基础学会能考几分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2.高中历史基础差怎么补 如何学好历史3.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4.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5.历史基础太差怎么办?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

1.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2.高中历史基础差怎么补 如何学好历史

3.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

4.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5.历史基础太差怎么办?

高考历史基础,高考历史基础学会能考几分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及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包含以下几部分:

(1)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2)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3)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4)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史实比较。

2.重视历史课程知识的方法考查

历史课程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包括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

(1)关注与大学课程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

(2)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也会有意去颠覆

▼举例:(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 D

(3)历史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包括文史常识和史观、史学思想、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史料鉴别等)

▼举例:(2015·海南单科,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 D

(4)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注意:政治上敏感的问题不会命题考查)

3.学科素养四项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试题、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迁移知识、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其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主要包括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三个方面的层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的综合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运用。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1——2011届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习探究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形成与春秋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学习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

1.积极: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汉景帝平定“七国治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北宋初期在地方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5、选官、用管制度:秦朝百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依靠门第,不重才能;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按学识才能选官,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学习探究分析对比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与中央的

关系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探究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17、18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文化上, 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古希腊文明的环境是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最高成就。

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的是议事会,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是陪审法庭。十将员会是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还实行“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4、伯利克里时代,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为鼓励公民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为公民发放“戏剧津贴”。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

6、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所灭。

学习探究分析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要特点有哪些?

(1) 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 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 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

(4) 体现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

(5) 开放官职, 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生权力机构。

(6) 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其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神话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主宰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律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对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而且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

共和国。但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的妥协。

3、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4、工业革命后,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保障了资本主义发展。1721年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是共进退。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此后,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5、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习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3) 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 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 实行分权原则。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美国宣布独立的时间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时间是 年,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联邦共和制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例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有种族歧视烙印。

4、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得以大特色,两大政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学习探究分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 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 不同点:

比较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统而不治”的虚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是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关系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l) 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②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宗教神权, 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民主。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建立共和国, 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斗争不断。

②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共再次建立共和国。178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1875 年宪法的内容

1.内容:(1) 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 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3. 作用:(1)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

(2)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探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作用。

(1) 特点:

①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 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 实现政治上的制衡, 更有助于民主政治实行。

(2) 作用: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 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有效地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活动,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 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①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②国内:此时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外交上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与英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③导火线:1840年,借口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鸦片,英国借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④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军舰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 ,威胁北京。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在议和时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清军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战役中牺牲。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中国战败。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影响:①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再燃。

2、过程: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②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④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3、危害: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

②中外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④领土割占更多;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黄海大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④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⑤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竹难书。

3、结果:1901年 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危害: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②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大本营;③允许外国驻兵京津至山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④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概括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

1、进程:(1)1840-1842 年鸦片战争及其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趋势:(1) 侵略中国的国家:从一国到列强共同侵略。

(2) 经济侵略的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 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高中历史基础差怎么补 如何学好历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考试说明>>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这是也是对第一、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时,首先应将生产力的发展做为主线来归纳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均与之有关,因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以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作为根本原因来整合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经济发展七要素(制度、环境、资金、劳力、技术、资源、市场)为主线来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在架构这四大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一一落实,并要在架构不同层次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操作和演练、交流中熟悉起来;同时在构建时还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体系能活用起来。如在整理中,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分数,这就要学生只答要点、精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地去训练,而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本身就在训练高度概括能力。此外还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历史分析能力(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比较分析能力(即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阶级分析能力(即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发展。四 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呢?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新课程中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3、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历史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怎么复习。一轮复习进行了两个多月了。每天听老师讲课听不懂,而且老师要求

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记忆力好,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历史的基本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先把总的框架能理下来。我们老师是理了框架,虽说不喜欢那种方式,不过,在老师天天没事就理一遍的情况下,不知道也知道了。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把框架内缺的内容给补上去。

高中历史基础差怎么学习

急不得,心态要放稳。

历史太庞杂了,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那种动辄就吹嘘说,十几天练就什么做题神技,三十天突破什么什么的大招,我只能呵呵一笑。学高中历史,就好比煎中药,温火慢烧,耐心等着。第一锅煮出来的汤汁是很难下咽的,加点清水,再熬一锅就好多了,这样才方便治病救人。

要立足课本,深挖课本,注重把知识点贯通。

课本的边边角角其实隐藏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很容易用来出考题

选一本合适的教辅书,辅导学习。

实事求是讲,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不管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老师来说,压力不小。一个学期就要学完中国史,另一个学期学完世界史,把双眼熬成国宝,也不见得能消化那些竹子。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就不像三大主科或者物理,安排了很多课时,历史老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本书讲透彻,对学生自学倒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这时候,学生确实是有必要使用教辅的。

怎样提升高中历史成绩

一、把握主线。

历史知识点确实很多,但是只要找到主线,并且是属于高考的主线,也许就容易多了。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那么历史备考也是的,就好比朝代的发展也有其规律一样。同时,主次关系也很重要,既然是主线,那么肯定将它作为依托,例如你在备考中,想把古代史中的政治史部分内容梳理一下,并且有效的运用到考试中,那么你肯定要抓住一条主线——”秦政“。

二、立体式。

既然是文科综合,由于受到篇幅的影响,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是必要的,因此要求学生们用立体式的思维以及归纳方法来学习历史,把碎片的内容串联成有机整体,由于要考查考生的“整体史”观,同时由于高考卷的篇幅有限,在文综卷上,中外史综合也是常见的形式,但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整体上缺少归纳整合能力,在高考中,这部分得分不算特别理想。

三、从清楚“怎么考”到“怎么学”。

如果考和学之间不能建立联系,或者你的学习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你没有学甚至没有学好,那么你的备考对于考试来讲,可以称为是“无效”的。一些学生不会学习,主要就是考和学之间的联系不能更好的构建,他们苦于考试成绩不能得到提升,苦于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其实方法就是你的手边。因为学生手中有很多题目,高质量的题目也不少,例如说高考题,你完全有必要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总结出你的备考方向和方法。

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可以自己做历史的大事年表。用表格做比较好,第一列为时间,从古到今的时间;第二列为中国大事,要对应左边的相应时间,也是从古到今;第三列为世界大事,还是对应左边第一列的时间的大事。还可以做得更细,将中国的、外国的历史事件分为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思想文化事件,即表格从左到右,第一列是时间、第二列是中国政治、第三列是中国经济、第四列是中国思想、第五列是世界政治、第六列是世界经济、第七列是世界思想。

这个工作很繁杂,但在做的时候可以督促你看书,将历史事件提出来。做好后你就对历史线索和框架比较清楚了,便于记忆。而且在做题时你会发现,前面的事件就是后面事件的背景,后面事件就是前面事件的影响,前后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进入近代以后的历史事件还要中外联系起来思考。

最后,对于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要特别去记忆影响。

历史基础太差怎么办?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

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

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

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

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

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

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

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高考快速提高分数 基础差我是厦大的

我建议你数学资料用天利38套.

去年我就用了

不难

挺合适 高考训练

我本来数学成绩也很不稳定

真的提高得很快

最后我数学得了143分

复习策略和节奏是高三的关键

高三语文

市名师、金华一中语文学科主任丁国君建议,复习时,要给自己正确定位。尤其是要研究一下答题的思维过程及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要注意在所有的知识板块中有欠缺的方面,产生错误的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想办法补救。一般的讲,答题偏离主题和回答不具体不完整是通病。

要研究近3~5年的高考试卷。在此基础上要做好落实工作:1.落实课文,要有系统的归纳;2.落实基础,名言警句、文言虚词的用法、音字词的写法等须强化记忆;3.落实作业。作业选择要有典型性,并及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4.从字、词、句到篇章到写作都有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构建知识体系;5.讲究方法。“死”记一些东西应该是“活”的前提。

复习时,要做好对知识点的归纳(如标点符号、病句、连贯、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的归纳整理)和方法技巧的归纳工作。重点应该是方法技巧的归纳工作。如答题时首先要在原文中找依据,不能只凭理解更不能想当然地回答问题。

高三数学

省名师培养对象、省优秀教师、金华八中数学教师方家鸿为即将进入高三的同学提供以下学习参考。

代数中的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基本变换;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特别是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三大角问题;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方程以及性质;新增加的向量、概率统计、导数等构成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同时要注重对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学阅读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命题人员唯一不回避的材料,也是命题的依据。高考复习时注意:1.紧紧扣住《考试大纲》和课本去复习。2.系统地进行复习,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体现知识和方法的完整性。

复习建议:一、关于提高思维速度,提高解题速度。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对概念、定理、习题进行总结,将它们连成一个网络,形成知识树状结构。三、关于错题集。在练习过程中,出错多则在原卷上标注,少则专门抄出或剪贴。

高三英语

省教坛新秀、金华一中英语教师诸才章认为,高三英语复习时,要注意:1.必须记住大纲要求的全部单词、短语,熟练掌握大纲要求的所有语法项目。2.建立一个“错题集”。3.加大阅读训练。4.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意识。

高三有大量的考试和练习,做题时要注意:单项选择可用直接法、排除法、比较法;完形填空要注意行文逻辑,练习快速通读,抓住结构、语义及逻辑三条线索,推断和预测选项,注意词组、习语和句型的积累、同义词的辨析以及生活常识的运用;阅读理解要略读法、查阅法、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几种方法;短文改错要关注行尾和行首的联系,注意分行的技巧、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标记的准确性;书面表达要明确考试的写作要求,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工夫,行文要连贯。

高三政治

市名师、金一中政治学科主任徐建中谈到高三政治复习时,建议考生要做好以下几点:1.面对实际,处理好知己与知彼的关系。2.夯实基础,记死学活,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3.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处理好能力与素质的关系。4.在考试中体现能力,处理好练与思的关系。5.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处理好计划与理想的关系。6.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处理好心力与实力的关系。7.对热点问题要处理好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高三化学

省特级教师、金华一中化学教师寿才明对理综化学复习建议:1.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2.夯实双基,为能力发展作准备。(1)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2)规范化、过程化、方法化学习。如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反应、基本实验等。3.重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1)加强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2)吃透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原理、设计原理。(3)掌握一种仪器、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形成实验的设计能力。(4)重视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实验结果推出能力的培养。(5)加强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6)加强实验的设计、评价能力的训练。4.加强对数据处理方法和能力的训练。

高三地理

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一中副校长郭万里认为,高三地理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清“点”上的地理原理,分析“线”上的地理联系,解决“面”上的地理问题,高三地理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复习建议总体分二轮复习。第一轮: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的与要求:解决知识性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获得读图能力,培养有效的思维过程,初步形成观点及知识结构,学会准确地表述。第二轮:专题复习(难点、重点、热点)。目的: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认熟区域地理,透析自然地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把握高考地理的四大模块的复习方法。

(三)建立学习档案学会自我反思。

最后的建议:1.认真听取教师建议,使高考复习方向“明”起来;2.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活”起来;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把所学“用”起来;4.重视经典题目解析,总结方法规律。

高三生物

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二中生物教师张俊美认为,高三生物复习要处理好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关系,选修教材不要挖得过深。建议采用三轮复习法,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不同。第一轮复习从2月底或3月初开始;侧重在于必修教材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是从3月开始到5月中旬,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打破章节之间、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界限。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接下来的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综合练习及理综仿真考试。

高考生物试题对心理素质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设计,二是试卷的排列。试题设计是通过不断改进题型和变换对知识考查角度进行。在考查学生在新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三历史

省教坛新秀、省名师培养对象、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严美蓉说,综观近几年的文综历史试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就复习内容而言,要抓“纲”务“本”重基础。《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基本依据;另外高中阶段的五本教材也要吃透。就复习方法而言,两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建构“网络”成系统,古今中外善联系。只有从宏观到微观建构起知识网络,你才能真正把握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对微观历史知识有一个准确的历史认识,才能恰当地进行知识迁移;用联系的观点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才能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

高考每科多得10分的超详细应试技巧

1、通览全卷,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一下,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地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考生愿意从卷末难题开始做,他们认为自己前面的题没有问题,好坏成败就看卷末的难题做得怎么样,开始时头脑最清醒,先做最难的题成功率高、效果好,想以攻坚胜利保证全局的胜利。这种想法看似有理,实际是错误的。一般卷末的题比较难,除了个别水平特别高的学生,都没有做好该题的把握。很可能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把这个题满意地做完。你这时的思绪多半已经被搅得很乱,又由于花了不少时间,别的题一点没有做,难免心里发慌,以慌乱之心做前面的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一份高考试卷,虽然大致是先易后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题、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可以增强信心,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先局部后整体。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高考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

5、答题速度:以快为上

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5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至三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一般,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

6、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只有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7、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高考是限时限量的选拔性考试,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大小22个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继各步的解答。所以,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提高成功率。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规范,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

8、要学会挤分

高考试题是题题设防,题题把关,高考试题每一道题目都长牙,每一道题目都咬人,只有这样才达到区分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是分步赋分,做对几步就会得到几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学会挤分。

挤分的主要方法有:理科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作文尤其主要开头和结尾,文科一般都按要点给分。所以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就做几步,高考是按步赋分,千万不能产生定势,高考试题为了达到理想的压分度,住住是难度逐步加深,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因此考生在考试时,不急燥,不气馁,要学会用挤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9、检查的方法:顺手记下该检查的题号

检查是答卷的一个环节,检查时最忌从头到尾一题题地检查。因为在短短的时间里看许多题,自然不会很细,而轻易地更改常会把本来做过的题改错。正确的检查是只检查应该检查的题,一个题该不该检查,应当在做完这个题时给出判定,并在演草纸上记下该检查的题号。

一份考卷上该检查的题不应当多,有经验的考生知道答完题后要面对的题无外乎四种,一是解题过程顺利且很有把握,这类题就不需要检查了。二是解题过程不顺利,自己觉得在某一点上没有把握,还需再斟酌,这类题就是需要检查的题。三是感觉难做,但一时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只好暂时放下的题。第四种题是完全不会,估计再花时间也没有希望做出来,不如放弃此题,如果是选择题,就选一个最像是正确的答案了事。这类题就不必再做检查了。

检查时首先要注意有没有漏题。此外检查时仍需审题,因为在审题环节出问题是考生最常犯的毛病。检查时不要轻易改选择题的答案。到检查时,大脑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了,轻易以疲惫的头脑去翻头脑清醒时的答案,结果是把做对的题改错了。

10、检查后的涂改方式要讲究:一、要划掉重新写,忌原地用涂黑的方式改,这会使阅卷老师看不清。二、如果对现有的题解不满意想重新写,要先写出正确的,再划去错误的。有的同学先把原来写的题解涂抹了,写新题解的时间又不够,本来可能得的分数被自己涂掉了。三、新的答案写出后,不要忘记把原来的答案划去,如果出现对的和错的两个答案并存的情况,按规矩是不能给分的。

文章标签: # 历史 # 知识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