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阅读李娟,高考阅读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6-10 人已围观

简介1.李娟: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2.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5篇“自从我出了两本书之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这段文字朴实而幽默,勾勒出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这是作家李娟在她的散文集《冬牧场》里开头的一段话。 这

1.李娟: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2.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5篇

高考阅读李娟,高考阅读及答案

“自从我出了两本书之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

这段文字朴实而幽默,勾勒出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这是作家李娟在她的散文集《冬牧场》里开头的一段话。

这就是李娟的文章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亦没有精心的修辞,所有的叙述似乎都是一个邻家女孩在把她独特的生活向接触她的人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亦没有一板一眼的说教,幽默,质朴,富有生活气息,读来却又不得不让你陷入对“生活”和“生存”这巨大命题的深刻思考中。

我想,假如时光退回到十多年前,我不会爱上李娟的文字的。那时候的我喜欢华美的辞藻,精巧的比喻,优雅的意境,就像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总会倾心于肤如凝脂,面若桃花的女孩子,是否有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颜值必须有。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生的思考逐渐深入,我对文字的选择开始基于它是否能带给我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是否能呈现出一种更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是否对人性,对生存,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思考。

就是在这样一种对阅读的认知下,我在博客上遇到了李娟的文字,她的每一篇更新我几乎都看,直到今年,我买回了她关于阿勒泰的系列散文:《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等等。

李娟并没有太高的学历,高中毕业后就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

若干年来,她以饱含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记录下了阿勒泰的种种,不管是写牧场的生活,还是写自己家的那只狗“赛虎”,还是写欠了自己家很多钱的邻居,字里行间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热情,流露出对人生以及活着的思考,而她的思考是多么不着痕迹呢!她似乎只是在进行叙述—幽默而质朴的叙述,她把所有的思考都留给了读者。

她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

《冬牧场》是她跟随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到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后,用饱含深情地笔墨记录了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

那是一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遥远到仿佛它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曾存在。

那个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没有太阳的时候人甚至无法根据周边的环境去分辨出东西南北。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而大地呢,大地渺无人烟,茫茫无尽头。

生活的艰苦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用水是从遥远的地方运回的雪融化而成;温度低到“装在一只营养快线塑料瓶里的牛奶也给冻成了一坨”,只能用一只小勺伸进瓶子里一点一点地刮,再把刮出的奶渣子冲进大家的茶水······黄油也总是化不开,一块一块浮在茶水上;住的“地窝子”是用羊粪做成的,连睡榻也是用羊粪砌起来的,假如睡觉的时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

虽然是如此艰辛的生活,在李娟的笔下却读不出一丝的沉重和哀叹,而读者在阅读中酝酿出的那一点沉重的情绪总会被她不经意而又不刻意的幽默而化解。

比如她说自己“如此这般叮叮当当挂满全身,跟棵圣诞树似的。”

比如她还说“为了怕茶水凉透,于是我飞快地喝,一不小心喝了四五碗,只好频频上厕所”

······

这种质朴而又不失风趣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你还没来得及去感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她那一支妙笔就让你觉得无论生活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无论有着怎样惨烈的生活状况,对生活都得抱有希望,心存感激,要活得乐观,活得豁达。你甚至觉得自己生出的那点同情是对那种强大的人的尊严的侮辱,是对那种单调而无趣的生活的轻蔑,转而你开始鄙视起自己的软弱与无趣了。

我想,只有一个真正强大的、包容的、宽厚的、豁达的灵魂才能不动声色地给别人带来不管如何都要好好生存下去的力量。

而李娟笔下生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的人又是多么可爱可敬呢!虽然没有牢固的房屋,没有体面的家私,没有便利的生活,但他们对生活也绝不马虎,让读者在一片荒芜中看到的是精致的内心,是动人的温情,是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直抵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男主人居麻哪怕只是出去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放羊,也会长时间的把皮鞋擦得锃亮。假如换了一件新衣服,他会高兴得唱上半天的歌。

快五十岁的他和妻子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是他们的恩爱和对彼此表达爱的方式是多么温暖而美好啊!比如这一段的描写:“在结束一场辛苦的劳动之后,两人回到家,站在地窝子里,疲惫又茫然,似乎一时不知先干什么好。居麻便一把搂住嫂子,嫂子也立刻反手搂住他,亲热得让人都看不下去了。”

再比如,居麻会突然扑在妻子的怀里,用抽噎的声音撒娇道:“这么好的老婆子,给我生了四个娃娃的老婆子······”

而他们的女儿—一个没读几年书就辍学了的十八岁小姑娘,对待生活更是毫不马虎。竭力用她的热情和精致的内心去抵抗沙漠的荒芜,物质的匮乏。

她会把羊粪堆积的墙壁挂上漂亮的壁毯和柔软的布料,又给一切露在外面的家什披上绣着花的盖头,她还费尽心思去把一个废弃的塑料酱油瓶修饰成一个漂亮的筷桶,她的指甲由于长年干粗活而扭曲严重,她便用染头发的染料把指甲涂成了鲜亮的橘红色······

李娟笔下这些朴实、可爱、极富朝气和生命力的人物,常常让我为之感动。他们会让人想到什么呢?

想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其实和物质的多少并无直接的关联。不容置疑,丰富的物质可以让生活更加便利,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安逸,然而当舒适和安逸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的时候,内心或许也会衍生和滋长出空虚的枝枝蔓蔓吧?

反而是李娟笔下这些依靠着双手,把生活扎根于大地的普通牧民们,虽然缺吃少穿,却依然能够让生活活色生香,却能在不毛之地上经营出属于自己的锦绣繁花,也能在没有任何网络和电子产品的荒芜之地,在用羊粪搭建的只有几十平米的地窝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儿,或者沉默地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不管是做什么,读者能感受到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

所以人民文学奖给这部作品的颁奖词是:”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限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

昏黄的灯光下,或者在摇曳的烛光里,手捧一本李娟的书,跟着文字走进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蓦然发现,名利啊,财富啊,焦虑啊,野心啊······全都默然无声。

李娟: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李娟总说新疆的山野是宽容的,游牧人民是宽容的,可是读了几本书下来,觉得她也是如此宽容地爱着那片土地,宽容地迎接最真实的生活,又宽容地将那样的世界和生活讲述给我们。

所以,那些简单又朴素的文字,才能在李娟的笔下自然而巧妙地重组、搭配,呈现最直接、发自心底的美,让人惊叹,似乎又只有这样的文字,才配得上那遥远的阿勒泰。

我太喜欢她的文字,无法表达的喜欢,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大概就是:我想象着她笔下的山野和草地,看到了风的形状和颜色。

阅读李娟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她对游牧生活诚实的描述和尊重,让我也爱上了那片山野、对自然由衷地敬畏,可爱、淳朴、坚忍的游牧民族更是深入人心。有时不禁感叹:原来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有人在如此地生活,他们似乎更贫穷而艰难,却又比我更真实地活着......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5篇

点击上方蓝字“阅读后感”可以订阅哦 ?

阅读后感 ——分享读书心得,一起收获成长。点击标题下蓝字“阅读后感”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阅读感悟。

用文字洞见生活的平凡,用文字感悟文学的深邃。

01

记得第一次读到李娟的文字便给我清淡又宁静的印象。那个句子是这样写的: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我终于读完了《冬牧场》这本书,有机会走进这个我不曾了解也无法想象的世界。

一尘不染的湛蓝天空笼罩着白茫茫的雪,白茫茫的雪守护着一望无际的荒野。

无比渺小的牧人就生活在这片家园,这个叫冬牧场的荒野上。李娟用她朴素的笔调记录下跟随哈萨克游牧人家居麻一家一起迁徙的一个冬天。

迁徙的日子十分难熬。不分昼夜在温度计都无法测量的温度下艰难的跋涉、用天然原始的材料——羊粪来亲手建造他们的家——冬窝子、唯一的食物来源——冬宰和唯一的水源——雪水以及丝毫不殆的放牧,这些在我看来简直是对人类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但也许在这茫茫的荒野中最具挑战性的不是生存技能,而是如何面对时刻包围着的孤独。书中处处透露着孤独,因为那样的生活大多数时间与孤独为伴。

02

她写到羊群晚归的傍晚,一次次爬上沙丘向东方张望,昏暗迷蒙的视野里,当羊群最终出现在前方——“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晓得他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她写到在等待羊群的间隙里,她与19岁的加玛一起坐在没有点灯的窝子中,无人说话的黑暗中,加玛唱起歌来,唱出的旋律婉转又惆怅,旁边炉火闪烁着,映在她脸庞上,“青春多美好,再无人看到。”

她写到自己一个人在荒野中慢慢地赶羊,“单独的一个人,赶着羊群走在单独的月光之下,翻过最后一道沙丘,前方是单独的夕阳。”

在这个好像被世界遗忘的地方,羊是孤独的,马是孤独的,牧人是孤独的,一切都是孤独的。也正是这种孤独,磨练了哈萨克民族坚定的意志和超强的忍耐力,仿佛这孤独,天生的是他们的一部分。

在这片荒野上,最能感受到人的渺小与伟大。渺小,是因为身处浩瀚阔大的苍穹之中,人是那么得卑微如烟尘,绝不会有征服世界的妄想,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伟大,是因为少了温室多了风霜,每个人都用尽全部的气力去生活,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也能把单调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03

但这静默的世界不是只有孤独,李娟也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用在描写无边无尽的孤独上,她的描写,快乐、调皮、幽默要远比孤独多得多。也许冬牧场的生活本就单调,所以更要有心去感受趣味。

而李娟则将这种趣味用有节制又调皮的手法表达了出来。比如说她写冬牧场条件简陋恶劣,“在牧场上运营拉客的车,统统都是黑车,车况之恶劣,能震惊所有的城里人……可就是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如果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碰到一辆的话,简直让人想要……想要……想要放鞭炮!

——是的,只有鞭炮,只有我们汉族人的这个玩意,只有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噼里啪啦’瞎咋呼的猛劲才能准确表达此种激动!”几个感叹号,几个对比,再加上近乎口语的表达,就能让我感受到她的欣喜若狂溢于言表。

物以稀为贵,也正是在这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才会对任何馈赠都充满感激之情,才会对人情和事物无比珍惜。这种小幽默在此种静默的世界不仅仅让人感到有趣,而且让人感到格外得珍贵。

我觉得,在那里让人不发疯而努力骄傲又倔强地生活下去的,除了能感到饥饿的肚子外,就是这种带给人温暖和快乐的小幽默。

这本书中不仅有弥漫着的孤独和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个沉重的思考,那便是游牧民族的未来。传说中的牧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充分的和谐与富饶,而现实却更多是荒凉、寂寞和无助,牧人们的生活充满“不停的地出发,不停地告别”,青春、财富、爱情和梦想,全都默默无声。

但这样的生活也不会存在太久,由于政府对过度放牧的控制和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改善政策,游牧民族正迈向舒适的定居生活。但也正如书中牧人那句含糊不清的话“定居当然是好事儿,但哈萨克完了”,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汉化的过程,他们既向往安定的生活,又担忧这本是马背上迁徙的民族就这样慢慢丢了自己的属性。

牧场和牧人日渐微薄的命运该走向何方呢?

这就是《冬牧场》呈现的那个静默的世界,有孤独,有欢乐,也有沉重的思考。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最初开始阅读《我的阿勒泰》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偶然,可是看着看着我不禁沉浸其中,如今书已看完,我也有了自己关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

 本书的作者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区陪伴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家庭以裁缝和小杂货铺店为主,因此对阿勒泰充满了有如对生存本能的感激和新奇。

 她的文章大都比较轻松、欢乐,她的文字也都透着幽默,但是她又经常会在文章的最后几节来个大逆转,开始思考人生,变得十分严肃,不过她连接的非常好,不会让人觉得这几节是作者生搬硬套,强行升华主旨。就像《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中,她一直在写她和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之间发生的事,在最后一节突然开始表达对身边故人都相继离去的苦恼。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莫名,怎么就突然从玩笑般的拉家常变成了人生哲理,这个改变未免是太大、太突然了,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文章。这次,我发现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或许是当地众多青年的一个缩影,所以他的形象才会被塑造得那么鲜活,并且趣味十足。他的离开也代表了当地青年的离开,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都选择了进城打工,只有包括作者在内的小部分人选择了留下,因此作者感到了孤独和苦恼。

 在我看来,李娟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叹家中的亲情,另一种是赞美当地人的淳朴。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就是在感叹她和外婆之间的亲情。作者在叙述了与外婆之间的若干感人事件后,就开始表达对外婆的愧疚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文中外婆吐舌头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作者对她外婆的爱,让我动容。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节的思考,其中的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让我明白了碰到任何事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而《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则赞美了当地人的淳朴。文章中作者和她叔叔一路上接受了当地人真诚的帮助。作者在最后把当地人民比作了玛瑙,我想那是因为当地人有着一颗与玛瑙一样美丽的心。在这最后说“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让人不禁感叹都市中陌生人间真诚的稀缺。

 柴静曾评论道“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得出来这样的文字”,我觉得这完美地表达出了李娟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李娟的写作功力十分了得,她的描写十分生动,让我对于描写有了新的感受。总而言之,《我的阿勒泰》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作文

 这个星期我接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一共有三辑,其中我最喜欢的时第一辑中的《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钱,但这个人却死了,只能由此人的亲人来替他还钱,但他的家人实在在拿不出钱来偿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作者的妈妈,要求抵债。然后作者的妈妈打电话给作者告诉了作者这件事,这让作者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家里还想买一匹马,因为那时候作者的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作者的妈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赞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盖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还得嫁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许多养马的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能拥有一匹马。

 读了这一片文章之后我又很多感想:我觉得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作者家里想买一匹马都那么难,而我们现在呢,要车买车,要房子买房子,我们还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马之前还会计划好有了马之后要干嘛干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这种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计划的习惯。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作文

 作者李娟是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实、真切而不乏动人之处,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缕清新的风。

 我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一读就有一种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因为她的描述就是小时候的感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这么触感强烈。

 这本书里没有变味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如何赚钱的窍门,这里有的是真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淳朴的一种味道。

 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真想不到现在这样充满PM2.5的社会里还有人在写、能写那么清澈、纯净的文字。如果让我编教科书,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选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适用。心灵鸡汤太假了,佛经圣经太飘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种自由自在、悠悠荡荡、返璞归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下来,太舒服了。

 我喜欢文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有一说一的书,对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书敬而远之。看李娟的书,看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时候,会让你感觉长舒一口气。像是懵懵懂懂从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遥远的另一个自己中醒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500字

 初识李娟是在文轩书店闲逛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一本她的《羊道》,那时的我还沉浸在十余年前读姜戎《狼图腾》的狼道里没有出来,那气势恢宏、壮怀激烈、如史诗一般的狼道!那独自作战时的观察、踩点、埋伏、等待、进攻,那团体作战时对天气、风向、目标的精确判断,和进攻时机的精确把握,和分工打围时犀利的行云流水的攻击和放走羊群中强悍公羊的机智,以少胜多的勃勃野心,和围攻马群时那带着愤怒与激情的惨烈,和受伤时自断其腿的悲壮,和在月夜里嚎叫的苍凉?让我至今都没有碰到一本书能有超越它。不曾想有人写“羊道”。那小绵羊有什么好写的?一群懦弱的、吃草的、性情温驯的、愚钝的、吃了睡睡了吃的、被人宰来吃肉的?

 狼在牧民眼中是神,是永远不被驯服的高贵的物种,是成吉思汗的老师是几千年牧民生存智慧的老师,是腾格里派来维护整个草原平衡的神奇生灵,是他们的图腾?

 羊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是牧民的物质基础,是牧民的朴实的维系生存的生命线?

 若非感受过战争的残酷,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淳朴而琐碎生活的静美吧,我这么想。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么美!却是那静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蕴蓄着战争的种子,关于文明的战争。读来那么愉悦,又是那么悲伤。

 那片大地是那么美!

 那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那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媒。在那里,物资极其简单匮乏。在那里,牧民生活得寂静而美好。滴水泉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的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后来,那个女人跟着一个年轻的司机走了,那个男人也没有等待,不久后也走了。滴水泉又恢复了深沉的寂静。

 那里的人也是那么美!

 雪化完后,一个年轻人坐在高高的庄子上拉风琴。他坐得那么高,身后全是蓝天。

 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刚刚开始发育的女孩,水淋淋的皮肤光滑黝黑,身子颀长柔弱,每一处起伏,都是水波静止后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涟漪?鸟起飞之前瞬间的凝息。

 胖医生的小孙子漂亮得不得了,我在村里走,只要一看到这小东西,就忍不住一把逮过来。捏他的脸,拧他的小鼻子,再拽着他的小胳膊拉了又拉,看看到底是不是假的?怎么会生得这么漂亮呢?

 那十五岁的破小孩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喜难自禁、左脚搓右脚、右脚搓左脚的给姑娘打电话。

 比加玛丽哪里是个妇人?分明也是个青春遥遥无期的小姑娘啊。

 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

 那里的生活也是那么简单而美!

 在那里,牧人们的食物似乎永远都只是牛羊肉、奶制品、面粉、盐和茶叶。简单,足够满足需要,并且永远没有浪费。吃着这样的食物长大的孩子,健康,喜悦,害羞,眼睛闪闪发光。

 江阿古丽勤劳细心,整天沉浮在家务活的海洋里,闲暇时间绣花,去河边捡石头,生活寂静而心满意足。

 在喀吾图,除了泡泡糖和小饼干,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更招小孩子喜欢。那泡泡糖大概是从薄荷草上面长出来的。

 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小孩子会帮你拧,话不投机时他又会跳起来,把你刚晾好的衣服一件一件拽下来丢到水里。

 在玩“姑娘追”的时候,一声令下,男男女女一大群的青年骑手“轰”地从起跑线涌出,策马奔腾在草原上。

 牧民转场的时候小杂货店每天一大早就挤满了人,积压了一百年的商品都有办法卖出去,无论卖什么都有人要。若是偏偏没有,则无论用别的什么都可以搪塞过去。比如有人要买西红柿酱,完全可以推荐辣椒酱;而若是要缝纫机油,就理直气壮告诉他只有缝纫机针。

 喀吾图这个地方嘛,不喝酒干啥?

 沙依横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赶牛中度过的,倒也不是很乏味。

 过年的时候燃放烟花,连住在远远的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来村里买东西时感叹,“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家过年了吗?”

 一切都太美了。但是木耳出现了。

 文明。文明是什么呢?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吗?文明之于阿勒泰,就像走在乌鲁木齐的街上一样,让人惊喜吗?乌鲁木齐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文明。文明的到来又是什么样的?是血与火的战争吗?还是一种无声的渐渐的渗透和改变,甚至不亚于战争,比战争来得更为残酷吗?那一片净土也在经历着文明的创痛!文明之路就如同锋利的刀口,笔直的切割在戈壁腹心,世界的重心沿无可名状也无可厚非的轴心平滑微妙地转移到了另一面的深渊。

 对付蝗虫灾害,有人用药,那比蝗虫更可怕的药,它实在太有效了,全盘毁灭的有效,很不公平的有效!

 那些猎人和鹰,和这片追逐狩猎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这世间更多的欲望远比猎人的狩猎行为更为黑暗贪婪,且更为狂妄。

 有人开始偷偷摸摸打野味下山卖了,还有人背了雷进山找野海子(高山湖泊)炸鱼。狩猎是违法的,粗暴地使用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进行无底线的掠夺,也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在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灰绿。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的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满城的红砖房消失的干干净净。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剩饭残羹。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的广场上贴着方方的两大块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还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因为木耳。桥头通路的那几天,背着面粉袋、锅碗和铺盖的人们接连不断的向北而去。彼此间有深隙巨壑似的,谁也不靠近谁,谁也不搭理谁。沉默而紧张。

 我们的汽车开过蝴蝶路,一片一片的碾过,仅有寥寥的几只忽闪忽闪地颤抖,痴迷而狂热,像迎接一个巨大的幸福那样去迎接巨大的灾难。

文章标签: # 生活 # 李娟 #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