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化学实验大题专项训练,高考化学探究实验题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回答高考化学有关化学实验部分某步目的或者作用的题,才能把要点答全,不丢分?应该从哪几方面思考?2.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2)3.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答技巧 高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C选项涉及到一个用氮气吹洗溶液的问题,因为氮气是惰性气体,所以向溶液中通入N2可以将溶解的NO2吹离溶液。在利用分光光度法检验亚硝酸胺的实验中就有利用通入N2吹出NO的操作,电化学实验中所配的溶液以及医

1.如何回答高考化学有关化学实验部分某步目的或者作用的题,才能把要点答全,不丢分?应该从哪几方面思考?

2.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2)

3.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答技巧 高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

高考化学实验大题专项训练,高考化学探究实验题

C选项涉及到一个用氮气吹洗溶液的问题,因为氮气是惰性气体,所以向溶液中通入N2可以将溶解的NO2吹离溶液。在利用分光光度法检验亚硝酸胺的实验中就有利用通入N2吹出NO的操作,电化学实验中所配的溶液以及医学上的某些药液中也要通入氮气以除氧。在本题中如果加入N2后溶液变色,就说明溶液是因为溶有NO2而显绿色的。所以C项可以~不过这ms不是咱高中内容了呢...

A选项和C的目的相同,也是除去溶解的NO2。如果加热后颜色变回成正常的绿色则说明溶有NO2,即乙是对的,否则甲对。

B你应该懂吧~因为加了水溶液颜色变浅,无法分辨是那种原因。

而D,它的意思是另取一份蓝色的饱和硝酸铜溶液,向其中通入NO2,要是溶液同样变为绿色,那么乙的猜想就是对的。

但愿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 ^

如何回答高考化学有关化学实验部分某步目的或者作用的题,才能把要点答全,不丢分?应该从哪几方面思考?

常见的**金属物有

Na2O2、Mg3N2、FeS2、AgI等

但是那个物质是不能确定的

但可从题目推出Z是硫元素

参考答案:

28.解析: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不难看出高考实验题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其“根基”在课本,在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本,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各类化学实验的原理、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等基本知识的技能,必须熟练掌握。本题是一个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题,通过对教材实验进行挖掘、重新设计或改进创新而成,充分考查了学生实验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题给出限定的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要求考生根据实验原理及试题中所给予的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求考生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本题突破口为:

①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粉末状化合物有Na2O2、Mg3N2、FeS2、AgI、TNT等,从而导致大部分考生在以上几种化合物上消耗时间,造成解题错误。

②中学化学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通常有CO2、SO2等;显然上述化合物MZ是与单质碳反应生成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Z元素一定为O元素,但M元素不能由此断定是何种+2价的金属元素。

③综上所述,MZ只能是MO。

④反应前后通入N2的目的为:一是排除整个装置中的空气,二是作保护气,防止生成的单质金属在高温下被O2氧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

(1)元素Z是硫元素。

(2)停止加热前不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因为连续通入的氮气流可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3)反应管a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显然有MO+C M+CO↑,但生成的CO也可还原MO,故还可能发生反应MO+CO

M+CO2↑,且C与CO2也能在高温下反应,故还可能发生反应C+CO2 2CO

(4)本实验的尾气需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CO;要除去CO,有的考生马上想到的是点燃法,使CO燃烧生成CO2,但此处的尾气是CO、N2、CO2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有可能不能燃烧;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热还原法,将气体通过一个加热的装有Fe2O3粉末反应管中。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2)

1.理论型简答题

理论型简答题一般解决“为什么”问题,主要考查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理论、规律等知识的能力。一般要求能对某些现象或变化、某些数据的相对大小或变化趋势、某些结论的正误及其理由等结合相关的理论或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该类题一般设计成“其原因是 ”、“其理由是 ”、“为什么?”等句式。

理论型简答题一般是演绎法的三段式答题模式(前提、推理、结论):(1)问题所涉及大前提(相关的理论或规律)的表述;一般很熟悉的理论或规律可以只写名称,也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表示,并不需要把其详细内容写出。(2)问题的推理过程(具体条件下的变化等)的表述。(3)问题所涉及的变化的结果。

例1 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你的选择是 (填正确的标号),试用必要的化学用语和简要文字表述其理由: 。

答案:C,因为 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前提),在溶液中碳酸钠与氯化氢首先电离: 之后的第一步反应为 ,则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增大,第二步反应为 ,所以使溶液中的 浓度逐渐减小(推理及结论)。

2.实验设计型简答题

实验设计型简答题一般是根据试题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有的要求根据有关原理和性质设计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定、鉴别或性质的验证,或除去杂质;有的要求根据原料和提示,设计生产工艺或操作步骤等。该类题的一般问题句式为“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

实验设计型简答题一般从实验原理出发(包括物质的性质),按操作过程(或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顺序来表述答案:(1)取适量药品于反应容器(如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配成溶液;(2)加入其他试剂,并给以相应反应条件(如加热、加催化剂等),开始反应;(3)反应现象及对应的实验结论,注意若只有实验现象,没有对应的实验结果,其回答会因不完整而失分。

例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方案1 测 醋酸溶液的 ,若>1,则证明醋酸是弱酸。

方案2 测 溶液的 ,若>7,则证明醋酸为弱酸。

方案3 向 溶液中滴入紫色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向其中加入固体,振荡使其溶解,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则证明醋酸为弱酸。 ……

3.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一般要求根据实验事实描述实验现象:有的是描述一般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有的是描述进行某实验操作带来的现象变化(如蒸发结晶等)。该类题一般设计成“(某仪器、某溶液中、某步操作后等)可观察到现象是”等句式。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可分为两类:(1)电化学装置发生反应的现象描述,一般按由电极到溶液的顺序进行分析,然后按化学变化的实际顺序进行描述:①电极自身的变化(如电极逐渐溶解、变细等);②电极表面的变化(如电极表面有气泡生成、其他金属析出等);③电极附近溶液的变化(如某电极附近加入指示剂,反应时的溶液变化导致颜色变化等);④最终溶液的变化(相当于反应完成后,搅匀溶液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现象)。

(2)化学反应或某操作带来的现象变化的描述,一般按体系中物质的状态(固、液、气三态)顺序进行分析,然后按化学变化的实际顺序进行描述:①固体的变化(如溶解、熔融、凝、升华、结晶、沉淀、颜色变化等);②液体的变化(如沸腾、溶解、分层、颜色变化等);③气体的变化(产生、吸收、气味、颜色变化等)。

例3 将铁片和铜片及导线相连插入到稀硫酸中,请描述观察到的相关现象。

答案:首先可以看到铁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无色气体生成,随反应进行,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例4 将铜片投入浓硝酸中进行反应,请描述观察到的相关现象。

答案:开始铜片逐渐溶解,并在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然后在溶液上方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随反应进行,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4.记忆型简答题

记忆型简答题一般从常见药品的作用、常见仪器的功能、典型实验操作的目的等实验常识角度命题。该类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例5 某校化学小组利用如图3-1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汽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晶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答技巧 高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

高中化学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训练题

 1.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1,则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

 A.M g B.1M g

 C.M6.02?1023 g D.6.02?1023M g

 解析:选C。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及1 mol原子的质量数值相等,所以1 mol原子的质量为M g,而1 mol原子中含有原子的数目为6.02?1023个,所以1个原子的质量就为M6.02?1023 g。

 2.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

 ③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它们所含的C原子数目之比为1∶1

 ⑤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含有的CO和CO2的分子数目也相同,则①正确。又因CO和CO2分子中的氧原子数分别为1和2,则物质的量相同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2,则②正确。对③来说,CO和CO2的分子中原子总数之比为2∶3,所以③是对的。物质的量相同的CO和CO2,C原子数目之比是1∶1,则④是对的。CO和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分别为14和22,即物质的量相同的CO和CO2电子总数之比为14∶22=7∶11,则⑤是正确的。

 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0.012 k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NH3所含原子数约是2.408?

 解析:选A。化学上以0.012 kg 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1 mol的基准,即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个数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NA的近似值为6.02?1023 mol-1。1 mol NH3分子中含有1 mol 氮原子和3 mol氢原子,共4 mol原子,4 mol原子的原子个数约是4?6.02?1023=2.408?。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磷酸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6.02?1023个N2和6.02?1023个H2的质量比等于14∶1

 C.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6.02?1023个

 D.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质量是28 g

 解析:选D。A项中磷酸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与1 mol(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B项中N2与H2均为1 mol,所以它们的质量比为28∶2=14∶1;C项中32 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所以氧原子的数目为2?6.02?1023个;D项中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质量是14 g。

 5.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解析:选B。由质量守恒定律m(E)=20 g+14 g-8.8 g-3.6 g=21.6 g,M(E)=m(E)n(E)=21.6 g0.2 mol=108 g/mol。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18 g CCl4的体积是22.4 L

 D.1 mol SO2的体积是22.4 L

 解析:选B。常温、常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N2分子数小于0.5NA,A错误;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其分子数为NA,B正确;标准状况下,CCl4为液体,所以C不正确;未指明标准状况,所以D不正确。

 7.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质量为20 g。此混合气体中C和O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解析:选A。根据CO和CO2中C与O的原子个数比可知B、C不合题意。若为D,则气体全部由CO2组成,标准状况下13.44 L CO2的质量为:13.44 L22.4 L?mol-1?44 g?mol-1=26.4 g?20 g,故D错。

 8.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该气体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各选项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22.4bcaNA L B.22.4abcNA L

 C.22.4acbNA L D.22.4acNA LX k b 1 . c o m

 解析:选A。该气体的分子数为b,则物质的量为bNAmol,摩尔质量M=a gbNA mol=aNAb g/mol,c g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c gaNAb g/mol=bcaNA mol。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n?22.4 L/mol=bcaNA mol?22.4 L/mol=22.4bcaNA L。

 9.标准状况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O2,另一个装有CH4,两瓶气体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原子总数

 C.密度 D.分子数

 解析:选D。两瓶内的气体具有同温同压同体积的关系,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两瓶内气体的分子数也相同,即物质的量相等。又由于O2的摩尔质量与CH4的摩尔质量不同,故两者的质量和密度不相等,O2与CH4分子内原子数目不等,故等物质的量的O2和CH4所含原子数不等。

 10.固体单质A和气体单质B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气体C,相同温度下测得容器内压强不变,若产物气体C的密度是原气体密度的4倍,则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单质A、B的摩尔质量之比是1∶4

 B.反应前后的气体质量之比一定是1∶4

 C.在生成物C中,A的质量分数为50%

 D.C中A、B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1

 解析:选B。因为反应前后容器内压强不变,所以气体体积不变,即B、C的物质的量相等。C的密度是B的4倍,故单质A与单质B的摩尔质量之比为3∶1;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之比是1∶4;在C中A的质量分数为34?100%=75%;而在C中,A、B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无法确定。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1.科学探究是非常注意 方法 和原则的。往往用控制条件不变,每次只有一个变量的方式来探究事物变化的规律。已知气体X2和气体Y2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合生成气体C,并知C的化学式只有两种可能:分别为XY或X2Y。请设计实验(实验装置任选)来确定C的化学式,简述实验过程,分析说明结论。

 实验原理: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各自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各自的分子数目之比。

 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及分析:

 ①若实验结果是:________,则生成物C的化学式为XY。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则生成物C的化学式为X2Y。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过程:分别取同温、同压、等体积(V1)的X2和Y2两种气体充入一恒压、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完全并恢复到原来温度后,测定容器的容积(V2)

 结论及分析:①V2=2V1 X2+Y2===2XY,反应前后分子数比是1∶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推得以上结论

 ②V2=32V1 2X2+Y2===2X2Y,反应前后分子数比是4∶3,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推得以上结论

 12.(1)0.3 mol NH3 分子中所含质子数与________个H2O分子中所含质子数相等。

 (2)含0.4 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已知16 g A和20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 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解析: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一直是高考的 热点 。解决这类题不仅应透彻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内涵和外延,还应学会熟练应用n=NNA=mM=VVm=cV来求解。

 (1)0.3 mol NH3 分子中含质子数为0.3 mol?10?6.02?1023 mol-1=1.806?,每个H2O分子中有10个质子,故含1.806?个质子的水分子数为1.806??10=1.806?1023;(2)Al2(SO4)3中n(Al3+)∶n(SO42-)=2∶3,即0.4 mol∶n(SO42-)=2∶3,n(SO42-)=0.6 mol;(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C)=16 g+20 g-31.76 g=4.24 g,M(C)=4.24 g0.04 mol=106 g?mol-1

 答案:(1)1.806?1023 (2)0.6 mol (3)106 g?mol-1

 13.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_mol,其中CO2为_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_%。

 解析:(1)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mol,所以,题中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39.2 L22.4 L/mol=1.75 mol。(2)设混合气体中CO为x mol,CO2为y mol,则有:x+y=1.75,28x+44y=61,解得:x=1,y=0.75。(3)CO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即11.75?100%=57.1%。

 答案:(1)1.75 (2)0.75 (3)57.1

 14.有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共10.8 g,其物质的量为0.3 mol。求:

 (1)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2)混合气体缓慢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其质量为多少?所含分子数为多少?

 解析:(1)设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x,则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3 mol-x)。根据质量守恒,有

 44 g?mol-1?x+28 g?mol-1?(0.3 mol-x)=10.8 g,

 解得x=0.15 mol,0.3 mol-x=0.15 mol。

 (2)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CO2全部被吸收,剩余气体为CO。

 m(CO)=M(CO)?n(CO)

 =28 g?mol-1?0.15 mol=4.2 g。

 N(CO)=0.15 mol?6.02?1023=9.03?1022。

 答案:(1)0.15 mol、0.15 mol

 (2)CO 4.2 g 9.03?10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是从事化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绝非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决不是单一的训练操作技能[1]。

 如果再查阅往年的资料,几乎年年的高考化学年报基本上都有相同的报道:化学实验题两道大题,考生拿高分的并不多,是全卷中失分最多的试题。其实再反思一下我们平常的教学,都知道实验题分值高、对学生来讲难度比较大,因此花在实验上的时间都比较多。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通俗一点说就是“高投入、低产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由于近年来,在高中化学学习或高考中,学生做实验题时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因此规范答题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化学实验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设计出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和回答提出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解答思路和技巧:

 完成化学实验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较为扎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善于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调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将新信息和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和解答要求看,解答实验设计问题的大致过程与思路如下:

 第一阶段: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这一阶段主要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明确实验课题。从题目信息中,区分实验设计和其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区分实验设计和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明确实验设计的具体课题,并根据相关内容归类;

 二是要明确实验条件。从题目信息中,分析整理出实验设计的条件,明确实验对象、限定的范围、可供选择的仪器、可进行的操作以及新情境的实验事实和反应条件等;

 三是明确实验要求。从题给信息中,找出实验设计的要求,明确具体设计哪些内容以及作答方式与详略等。

 第二阶段:在分析加工的基础上,实现指定的实验设计。这一阶段要求筛选、提取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加工,以选定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设计。从设计的要求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

 一是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方法取决于实验原理,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在综合考虑题给实验原理、实验条件两者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实验研究的实验方法。

 二是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的设计。装置和操作是实验方法的具体表现。解题时,要联系题目规定的或自行选择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并且联系已有的仪器装置类别、功能、适用范围、装配与使用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和操作应用的实例,通过比较、选择、改进或组合,从而完成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设计。

 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语言文字,按照题目要求合理作答。对于实验设计作答的表述,务必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强、文字精练、突出关键。作答时,一方面要明确答什么,另一方面要搞清实验设计的设与预期、结果与结论,明确实验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合理叙述。

 例1:观察Na2

 S2O3可看成是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被一个S原子取代而成。某同学用类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比较Na2S2O3与Na2SO4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

 提出猜想

 猜想①: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②: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结论Na2

 S2O3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分析:本题中有要求回答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和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在实验探究①中,,

 A。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操作,应是: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到pH试纸中央,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但学生回答时多是:用PH试纸测定,只答方法,不答操作,不合题意。在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O32-+2H+==S↓+SO2↑+H2O,在预期的现象中已给出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但学生书写时却容易忽略,错误书写。

 在实验探究②实验中,

 C预期实验现象是:新制氯水的黄绿色变浅,而学生却只答成氯水褪色,应该能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过程没答出,造成错误。

 例2在一支试管中放一小块铜片,加入适量浓硝酸,立即用无色透明气球罩上并系紧,描述实验中能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现象描述问题,在描述现象时,往往是只将主要现象描述出来,如产生红棕色及气球逐渐变大,而忽视部分现象,如铜本身的变化及表面出现的现象、溶液的颜色变化等。要全面描述,必须掌握其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并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得出预期的现象:

 1、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溶解,最后消失。

 2、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

 4、气球体积逐渐变大。

 描述现象要全方位,本实验应从试管下部逐渐往上描述,并要准确、简洁。

 总结:做实验题时如何做到规范答题?一是书写所选试剂要规范,溶液最好用中文写出名称,或化学式后加“溶液”,固体及气体可用中文写出名称,也可直接写化学式;二是有必要时还需指明试剂的浓度和用量;三是规范书写操作过程程,做到让别人看后能按你的描述进行实验操作;四要规范书写实验现象,要求全面、准确,有时需要指明何处。

 鉴于上述讨论,我认为: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问题情景和实际的实验问题解决活动任务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这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这也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

文章标签: # 实验 # mol # 气体